【2006/07/04 聯合報】 標靶治療 戰勝乳癌新契機【張金堅/台大外科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衛生署日前公布最新十大死因統計,癌症仍居榜首,乳癌死亡率更是年年增加。統計顯示,乳癌在所有癌症中,死亡率增加速度居第二位,僅次於口腔癌,除加強篩檢,如何在治療方式尋求突破,是降低乳癌死亡率的當務之急。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研究突飛猛進,有關腫瘤的特殊抗原、特殊生長因子受體、腫瘤血管新生相關因子、癌細胞特殊訊息傳遞路徑中的各類分子,及癌細胞內細胞周期和細胞凋亡之調控分子,都有深入探討。新一代抗癌藥物可直接作用於上述目標(Target),進而抑制腫瘤存活、增殖、局部侵犯及遠端的轉移。
目前許多乳癌新藥,就是針對標靶(Target),有如導航飛彈直接命中腫瘤,避開正常細胞,如此就不會增加毒性或副作用,這也就是癌症的「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的概念。
乳癌標靶治療是利用一種主要成份為trastuzumab之單株抗體,來對抗位於乳癌細胞表面生長因子名為Her-2/neu(簡稱HER2)之抗原。在乳癌患者,不管在國內外,大約25-30%的病患會被發現HER-2過度表現。
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及北美大型之臨床試驗中顯示,合併化療和trastuzumab使用於HER-2過度表現的轉移性乳癌病人,可以提升化學治療的反應率至50%,並有較長的反應期間和存活率。
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患者,trastuzumab也被一些學者建議使用在術前或術後輔助性化療,在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中,使用trastuzumab可以降低50%的復發率。這種單株抗體就是標靶治療第一類型藥物。
另外,癌細胞表面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可延伸至細胞內的部份,大多皆具有酪胺酸激←,當細胞受體上的酪胺酸根磷酸化後,便會活化刺激細胞生長。目前發展出許多小分子藥物,抑制酪胺酸激←達到治療效果。
新一代的藥物lapatinib可同時抑制第一、第二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1及Her-2),並且能穿越血管腦部屏障。對於HER-2過度表現的腦部轉移性乳癌病人,有初步治療成效。這些小分子就是屬於第二類型標靶治療藥物。
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是血管新生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它可促使血管內皮細胞存活並且不斷分裂,造成腫瘤血管新生而促進癌細胞長大或轉移。針對抑制血管新生,目前研發出一種叫Beva-cizumab單株抗體,藉由其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來減緩腫瘤生長,在轉移性大腸癌已有療效。
最近研究發現,在多處轉移性乳癌病人中,化療合併Bevacizumab使用,已有初步的療效,至於存活率則須更近一步的臨床證實。這些抗血管新生藥物則屬於第三類型藥物。
除了上述之外,針對不同訊號傳遞途徑,予以選擇性阻斷或促進細胞凋亡之標靶等療法,都在積極發展中。相較於傳統化療有如傳統式炸彈,作玉石俱焚的地毯式轟炸或焦土政策,必然帶來治療戰勝癌症新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