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28 聯合報】
【張雅雯】
遠距醫療將掀起醫療界的革命,除了透過網路、視訊系統,讓處在不同地的醫師、患者,一樣可以互動,未來也可望透過手機3G影像或是各式電子晶片,將生理檢測資料傳輸、顯現,對於老化社會倍增的居家老人,將是一項有利的自我照護工具。
萬芳醫院資訊室主任許明暉表示,高齡化社會是必然的趨勢,雖然台灣就醫可近性很高,但是有些老人的行動並不方便,出門就得靠救護車載送,光交通成本就很高,而檢查後可能只是小題大作。如果有遠距醫療的監測系統與醫院連線,如同把醫療送到老人身邊,給予適當的提醒,如果有就醫需求,也能及時做好準備,而不是有一點不舒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醫院去排隊。
這樣的監測概念也與居家安全加以結合,目前市面上已發展出各式隨身感應器,許明暉表示曾有廠商研發「關懷手錶」,可以偵測老人的動態,因為缺乏商機,最後捐贈給北市社會局,發放到獨居老人社區。有天,一名老人被送來就醫,原來是負責監控的社區管理人員發現,這名老人一直固定在同一定點,查看發現原來跌倒了,因及時發現,沒造成更大傷害。
因應人口老化及關懷特殊弱勢族群的照護需求,衛生署也有意發展數位健康與照護環境,滿足遠距會診、出院追蹤、生理監測、疾病預防等需求,達到以社區為導向的醫療與長期照護體系資源整合。
遠距醫療的應用雖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建構所需的龐大成本,若沒有提升市場使用面或是增加醫院支持的誘因,將是衛生署推動的一大阻力。
遠距醫療的發展,打破既有醫療形式的許多限制,然而,由於設備的成本費用很高,即使對離島、偏遠山區有實質的幫助,但是衛生署的評估報告指出,經濟效益並不高,即使連線點增加、使用人數反而不增反減。
未來要將遠距醫療導入居家照護中,萬芳醫院資訊室主任許明暉指出,國內外推動遠距醫療,目前尚未有成功模式,「錢」是主要因素,他建議政府應投入網絡建構的基礎建設,並調整健保制度,創造醫院願意投資人力、物力的誘因,才能永續經營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