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16, 2006

治癲癇 別急著換醫師

【2006/08/14 民生報】

【記者楊清雄/報導】

「一名媽媽拿著全台中所有醫師的名字,在媽祖前一一擲筊,請示哪一位才是小孩的貴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郭煌宗昨在一場由癲癇兒童夏令營中表示,幾乎所有的癲癇病童都經歷漫長的藥物劑量調控過程,有的父母不捨小孩頻頻發病,只好不斷更換醫師;他指出,用藥調控過程本來就需要三到六個月,病家應多給醫師一點時間。

郭煌宗說,目前治療癲癇多半以藥物控制為主,不少患者在醫師耐心的調整劑量下,先是控制病情,然後慢慢減量,最後可以停藥。

不過,剛開始要調出精準的藥劑量,需要很多時間,郭煌宗說,癲癇發作時的症狀很複雜,因人而異,每個人的體質也不同,所以藥量不易調整。

另一方面,治療癲癇的藥物種類也很多,也增加控制藥量的變數與難度,郭煌宗說,一般來說,大概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才能「抓」到一個比較好的參考量。

然而,醫師終非神仙,總是會遇到一些比較不容易處理的案例,這時候,難免會讓父母擔憂;「像那位母親,弄到最後只好去求神問卜,把全台中的醫師名字拿去請示媽祖!」

一名與會的媽媽坦承,曾經帶著小孩,從看遍台中之後,「轉戰」台北,只因為愛子發病抽筋的問題一直沒有獲得改善,看在她的眼裡,心疼得不得了。

對此,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遲景上指出,子女發病的痛,父母當然不捨,多數醫師其實也都知道父母的焦慮,如果真的沒有耐心等候醫師的調製過程,醫師也能體諒。

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神經內科主任張明裕也建議病家,癲癇兒發作時的抽筋現象,父母若抱持較為「開放」態度,反而不會陷入一種情緒低潮的狀態。

醫師認為,病兒的生命裡,有很多值得慶賀的事情,這些抽筋對父母來說,只是一些小插曲,只要病情不嚴重,「對於某些無法治癒的現實,也該讓病兒學會如何面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