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17, 2006

無痛病房 國內起步

【民生報/記者薛桂文/報導】
2006.10.13 03:12 am


馬偕醫院「無痛示範病房」,護理人員以「疼痛評估量表」詢問病人疼痛指數。
記者侯永全/攝影
台灣人較耐痛,所以麻醉性止痛藥用量遠低於歐美國家?答案其實是:國內病患、醫師往往過度擔心止痛藥的副作用,寧可忍痛,不願用藥。為此,醫界正推動「無痛病房」觀念,期使生病不必然伴隨疼痛的折磨。

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長簡俊生表示,嗎啡類、吩坦尼類、配西汀、可待因等麻醉藥品的用量,可反映一國疼痛控制的情況;台灣在過去20年間,用量雖成長十多倍,但相較於美、日等先進國家,仍有成長空間。

以嗎啡類藥品為例,平均每百萬人口、每日使用劑量,美國是台灣的18倍,英國是9倍,日本也有3倍多;而吩坦尼類藥品,美國用量更是台灣的近30倍,英國約為8倍;只有配西汀、可待因等用量,台灣較接近英、日的水準。

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蔡玉娟表示,其實,九成疼痛都可有效控制,國內未妥善照護,原因除醫師習慣專注於病因處理,忽略疼痛問題外,患者易擔心止痛藥成癮,一聽「嗎啡」便搖頭,也成為疼痛控制的阻礙。

事實上,國外早已將「疼痛的解除」視為基本人權,美國甚至把「疼痛評估」列為醫院評鑑標準;所以,在「全球抗痛日」前夕,疼痛、癌症兩大醫學會推廣「無痛病房」的觀念,目前包括台大、馬偕、台中榮總、彰基、成大、高醫都已有示範病房。

癌症醫學會理事長謝瑞坤指出,一般患者住院,若不主動叫痛,醫護人員多半不會特別注意,但在「無痛病房」裡,除了測量心跳、血壓、呼吸、體溫等基本動作,醫護人員還須主動詢問患者是否疼痛,並將疼痛處理納為基本照護項目。

蔡玉娟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引,三分以下的疼痛,以阿斯匹靈、乙醯胺酚等藥物處理即可,四到六分可用可待因等弱效鴉片藥物,而七到十分則用嗎啡、吩坦尼等強效鴉片藥物,只要依規範使用,成癮性、副作用都可不須擔心。

【2006/10/13 民生報】@ http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