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報/記者林進修/報導】
2006.10.16 03:36 am
失智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國內神經醫學界已發現不少由於基因遺傳、年紀輕輕就發病的個案,台北榮民總醫院甚至碰過才36歲的患者。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傅中玲表示,失智症屬於一種症候群,分成很多類型,其中又以「阿滋海默氏症」這類退化性失智症最多,佔所有失智症的54%。若以2.5%~5%的盛行率推估,台灣地區約有6~11萬名失智症患者。
傅中玲指出,老化是造成失智症的一大主因,但仍有一成患者和基因遺傳有密切關聯,這些人往往會提早發病,唯有透過基因篩檢來確認,以免青壯年發病時被忽略,影響病情的控制。
傅中玲表示,脂蛋白基因第4型異常是診斷失智症基因遺傳的指標之一,台北榮總已篩檢20個家族,其中10個有此遺傳,最大的一個家族有三、四十名成員,19人呈陽性反應,且3人已發病,目前只能以藥物緩解症狀,無法治癒。
值得注意的是,尚未發病、但基因呈陽性反應者,只要活到五、六十歲以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幾達百分之百;換言之,這些人今後都將活在隨時可能罹病的陰影下。
傅中玲說,她曾收治一名36歲女性患者,就醫時記憶力明顯降低,滿分30分的測驗只拿10分,達重度失智症程度。由於治療無效,後來未積極就醫,而由家屬自行照護。令人擔心的是,患者的一個兒子也是顯性基因遺傳陽性患者,未來令人憂心。
「這種篩檢,對他們來說,是否太殘忍?」面對這種質疑,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劉景寬認為,醫學進步永無止境,目前雖無有效治療藥物,不代表以後也沒有;更何況,及早篩檢出來,這些「準」失智症患者可及早規畫人生,未嘗不好。
劉景寬表示,根據美國耶魯大學研究,每天散步一小時、社交頻繁或心情開朗的人,將來罹患失智症的機率較低。另一項研究則顯示,失智症患者若能經常從事心智活動,有助提升大腦功能,延緩病情惡化。
【2006/10/16 民生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