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0 - [ 中國時報/生活新聞/E5版]
【陳旻苹╱台北報導/】
罕見腫瘤疾病「類癌」,最近由家醫科醫師在健康檢查時發現兩起,並呼籲大家重視小息肉的變化,因為類癌往往沒有症狀,不是良性腫瘤,亦不是惡性,雖還不算是癌症,卻可能是癌症肇因。
哈佛健診家醫科李鴻科醫師表示,類癌常見於腸胃道與呼吸系統,是不明原因的組織病變。該中心今年六、七月份各發現一男一女罹患「類癌腫瘤」。其中42歲廖姓男子做乙狀結腸鏡時發現異常,進而切片檢查,發現在直腸處有個小於一公分的腫瘤,但病理醫師卻無法單純由病理組織切片來判斷是良性或惡性,經送病理檢查研判為直腸類癌腫瘤,為台灣好發在50~60歲間的較常見類癌,轉診就醫至新店慈濟醫院已經進行局部切除,一年後續進行內視鏡追蹤。而另一54歲女性,在腸胃道發現類癌,還好都能提早發現,掌握治療先機。
李醫師表示,類癌初見於讓人沒有感覺的小息肉,較大顆類癌晚期已轉移或侵犯時,則會分泌神經荷爾蒙,可能有臉潮紅或是腹瀉、皮膚出現病變…等等,三分之二的機率會有癌症的癥狀,例如、腹部腫瘤、轉移至肝臟造成肝腫大等。若是發生在肺部,則有咳嗽或哮喘現象。
類癌算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主要是由分泌血清激胺或其他胜月太,胺類之腫瘤細胞所形成,發生的原因並不一定,通常和個人的內分泌有關。大部分腸胃道類癌罹患者,並不會產生癌症症狀,也少有發現類癌症候群(carcinoid syndrome)情形,在臨床上並不容易辨識,所以類癌通常必須由有經驗的醫師透過內視鏡健康檢查,或是由其他手術過程中發現,如果已經有了癌症的症候,預後就比較不樂觀。
依據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研究,類癌36%~70%可發生轉移,或局部侵犯器官,而成為惡性腫瘤(癌症)。但是通常因為症候群不明顯,較難發現,反而容易延誤治療時機,造成遺憾。李鴻科醫師指出,全世界這種「類癌」發生率並不高。依據歐美報告,平均約每百萬人有7 ~13個人罹患。台灣依比例粗估,每年可能約發現154例。李鴻科醫師強調,雖然不能完全代表類癌患者有增加趨勢,但透過沒有及早發現類癌腫瘤,仍有致命危險,千萬不可輕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