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均霑 真正的補
【2006-11-20/民生報/A3版/十步芳草】
釋證嚴
立冬剛過,民俗上進入冬令進補的時節,當身體營養不足才需要補;現代人平時營養充分,進補的意義何在?
過去在農業時代,生活普遍節儉、飲食簡單,為了身體健康,才利用年節時補充一些營養。現代人飲食不缺,吃胖了反而需要減肥,不僅過程辛苦,還所費不貲。
我們應該要有正確的飲食觀,從古聖先賢可見,如孔子對於飲食講究遵循規範,「不時不食」,不符合時節或是敗壞的食物不吃,祭祀後的食物,在三天後就不食用;現在科技發達,可用溫室控溫等技術栽培,以前冬天才產白蘿蔔、芥蘭菜,還有許多蔬果,現在長年生產,如此我們是否能珍惜食物?
「割不正不食」,菜餚的切工也要講究;我常說「切菜要切『寸菜』」,也就是切菜時,內心要有分寸,而且寸菜易熟,便於食用,這都是屬於食的禮儀。
就佛教而言,佛陀飲食的觀念,很符合身體的消化機能,制定日中一食,對當時生活簡約的僧團而言,食物剛好在一日內消化,使頭腦更清楚。以現今科學觀點來看,大林慈濟醫院簡副院長曾提過,用餐七分飽最佳,身體機能可以有效地消化食物,將營養補給腦部,使其順利指揮身體功能。
佛教有「四大假合」一詞,指的是大乾坤的「地水火風」。我常說,大自然是大乾坤,身體是小乾坤。大自然有氣流是「風」,氣溫是「火」,河海是「水」,土壤是「地」;人有呼吸、體溫、水分、皮肉等,也是四大假合。身體有任何不適,就會影響健康;世間也是如此,一處有災也會影響他處,所以我們要有生命共同體的觀念,關懷每個需要幫助的地方。
譬如象神颱風、西馬隆颱風連續侵襲菲律賓,災區滿目瘡痍;菲律賓的慈濟志工及時帶去災民們所需要的物資,更重要的,也膚慰他們的心,那分尊重與愛的給予,很溫馨。
在災難中,有一家八口住在三坪大的小木屋,老婆婆發燒三天,因家貧無力就醫,慈濟志工趕緊送她住院治療,及時補其不足。
不僅在菲律賓,世界各個角落都有像這樣的愛心人默默地付出,真正做到哪裡有苦難、缺陷,就去互補,期待每個人都能發揮良能,人間能平安,大乾坤才會調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