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7月 29, 2006

消基會:調漲健保費 加速消費者信心下降

【2006/07/28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二十七日電】

健保費十月將調漲,消基會秘書長黃怡騰批評,顯示政府無法從制度面改革,讓人民負擔加重,只會加速消費者信心下降。

黃怡騰指出,健保屬於強制性保險,政府是國家管理者,應替人民看緊荷包,面對健保虧損問題,要有大是大非的改革勇氣,而非只靠漲價解決問題。

黃怡騰說,現在人民不但薪水沒增加,面對各項民生物資調高,還得節衣縮食,政府更應該多為民眾考量。

氣喘只用擴張劑 治標不治本

【2006/07/28 民生報】

【記者薛桂文/報導 】

調查發現,國內氣喘病患一半不知自己的病情分級,且多數控制不佳;為方便病患自我保健,醫界今年發布新的診療指引,利用簡易量表,將氣喘分三級管理,患者可清楚知道自己有多少進步空間。

台灣氣喘諮詢委員會主席、台大教授郭壽雄指出,以往氣喘依患者發病次數、病史等條件,分輕度間歇、輕度持續、中度持續、重度持續四型,但患者未必搞得清楚;根據最近調查181名氣喘上班族,50%不知自己分級,且48%的人未固定就醫。

對此,國外新的診療指引已修訂,不以症狀輕重分級,而強調患者的控制情況,分為「全面控制」、「控制良好」、「未受控制」三級,若為全面控制,可考慮分階段減少藥量,控制良好則應諮詢醫師,是否還有須加強處;而未受控制者,便須檢討用藥方式是否正確,甚至考慮增加藥量的必要性。

郭壽雄說,傳統上,患者監測病情以「尖峰呼氣流速計」為準,須早晚使用、每天記錄,但多數人嫌麻煩,真正每天使用者不到一成;所以,新的指引建議,若患者未規律使用流速計,至少應每個月以氣喘控制測驗(ACT)自我測驗,但最好兩者併行。

他強調,氣喘治療以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和支氣管擴張劑為主,類固醇可治本,減少呼吸道發炎,擴張劑則治標,在症狀發作時讓呼吸順暢;但許多患者以為,吸了類固醇,症狀未立即改善,又擔心其副作用,便以為只用擴張劑就行,非常危險。

31歲的黃先生就是這類錯誤示範,從小患氣喘的他很少就醫,平日自行購買擴張劑使用,但仍經常發病,甚至曾一天使用急救藥物30次之多,所以他在家中每層樓都放擴張劑,連教書的學校也讓班代備藥,隨時以防萬一。

台大小兒部醫師江伯倫提醒,其實,擴張劑使用五、六次後,若呼吸仍感不順,就須儘速就醫,否則萬一氣管嚴重收縮,藥物會吸不進去,有致命危險;且過度使用擴張劑,藥物易逐漸失效,一定要配合吸入型類固醇,才能控制病情。

為推廣正確的照護觀念及氣喘控制測驗,台灣氣喘諮詢委員會成立網站www.taiwanasthma.com.tw,八月底前上網填寫測驗,還可參加抽獎。

帶駙馬去義診? 問倒馬偕院長

【2006/07/28 聯合報】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總統女婿趙建銘是否義診沒有定論,倒是最近國內醫師組成行動醫療團,前往南太平洋的斐濟和吉里巴斯義診,展現醫療無國界的愛心。

在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安排下,馬偕醫師本月3日至21日到斐濟和吉里巴斯義診,由院長黃俊雄領隊。昨天有媒體問黃俊雄,下次是否可能帶趙建銘一起去義診?黃俊雄不願回應,只表示最近台灣醫師形象跌停板,「很多人以為醫師只會炒股票」,但到國外義診,贏得當地民眾敬重,又找回醫師的尊嚴。

而讓行動醫療團最忐忑的一個手術,是替吉里巴斯一名長耳下唾液腺腫瘤的男病患開刀。因腫瘤已長滿病患的臉部右邊,如不開刀可能壓迫神經,甚至壞死潰爛。馬偕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旭照最後用自己帶去的手術用放大鏡,配合當地醫院的雙極式電燒灼器切除了腫瘤。

赴南太平洋島國義診 馬偕:重拾醫師尊嚴

【2006/07/28 民生報】

【記者胡恩蕙/報導】

正當國內為了總統女婿趙建銘的台大醫職是否復職、是否義診而爭論之際,有一群醫師前往醫療落後的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和斐濟進行義診,醫師在克難的環境中開刀、為身上長膿瘍的患者引流,儘管環境艱苦,卻讓參與義診的馬偕醫院院長黃俊雄直呼:「重新拾回醫師尊嚴」。

黃俊雄回憶,在吉里巴斯最忐忑的一次手術,是由馬偕神經外科醫師陳旭照主刀的一名腮腺瘤男性,病患的腫瘤有十幾公分寬,已經蓋過整個右臉,「當我們第一次跟病患說,可能無法開刀時,病患失望的表情,讓我們很捨不得。」黃俊雄說。

陳旭照說,在醫療發達國家,看不到這麼大的腫瘤。考慮腫瘤愈長愈大,會壓迫顏面神經,或從中間壞死潰爛,讓病患發出惡臭,嚴重影響未來生活,「如果我們不開,病患恐怕沒機會了。」他指出,兩個月前澳洲醫師為其診治時,怕傷及顏面神經,不敢開刀,他則用自己帶來的手術用放大鏡,配合醫院的雙極式電燒灼器,一邊小心撥開神經,一邊將腫瘤切除,最後在完全未傷及神經的情況下,成功完成手術。

陳旭照說,吉里巴斯、斐濟沒有神經外科醫師,只有紐西蘭、澳洲醫師每半年飛到當地去執行手術兩周,在吉里巴斯,如果頭部受外傷,只有等死,因此當地民眾對台灣醫療團相當期待。

黃俊雄表示,當地醫療資源缺乏,外國捐贈的骨釘、手術器材在開刀房隨處擺放,藥品也過期了,台灣護士教導如何將骨釘按尺寸放置、手術器材歸類;藥師教導如何將藥品上架,讓當地醫護人員十分感謝。

由於當地老花眼人口多,配老花眼鏡要花台幣3000元,黃俊雄還順手把自己的老花眼鏡送給工作人員。黃俊雄說,台灣醫護人員形象跌停板,只有「醫師A健保、醫師炒台開股票」的話題,從吉里巴斯、斐濟病人對看診醫師尊敬、渴望的眼神,讓他「拾回醫師的尊嚴」,找回從醫的初衷。

健保喊漲》督保盟:二、三、六類保費可討論

【2006/07/28 民生報】

【記者薛桂文/報導】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也是全民健保監理委員的滕西華表示,現階段健保調漲費率欠缺合理性,她認為監理委員會應不可能讓此案過關;但調整二、三、六類被保險人原本偏低的保費,倒是可以討論。

滕西華說,目前公共衛生、預防保健服務都已從健保切割出來,由政府預算支應,但明年本應編列122億元預算,實際上卻少編了52億元,如果政府連該出的錢都不出,實在沒道理缺錢了就把手伸進民眾口袋裡。

滕西華也質疑,包括地方政府積欠的健保補助款,還有醫界溢領的醫療給付,數額都有好幾百億元,這些應該追回的款項,遲遲未能入帳,但民眾的保費卻說漲就漲,似乎認定了民眾好欺負,這樣的調漲欠缺公平、合理性。

她表示,若要調整部分負擔,無論是門診、藥費、或檢驗,都會處罰到病人,相信許多監理委員也不會同意。

不過,相較於第一類被保險人,二、三類被保險人的保費明顯偏低,且多年未調整,滕西華認為確有調漲空間;但更應調漲的是第六類地區人口,因為許多人雖仍有收入,卻不依附家人投保,而以第六類人口加保,以求減少保費,極不公平。

據了解,第六類現有345萬人,目前每月保費為604元,但其保費若依一到三類被保險人的平均投保金額計算,實際上應在1007到1218元間,若依法調漲,可望增加不少收入;但衛署顧慮第六類人口有部分確為無業或待業中的弱勢者,迄今不敢調整,以免加重其負擔。

健保喊漲》勞工陣線:別把勞工當提款機

【2006/07/28 民生報】

【記者林進修/報導】

針對衛生署及中央健保局有意調整健保費率,導致勞工及農漁民等第二類、第三類被保險人每月保費增加一事,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期期以為不可,並打算近期內將此事提到民間監督健保聯盟討論,正式做出回應。

孫友聯強調,健保財務出現問題,應由衛生署等主管單位自行想辦法解決,不應每次都把問題丟給勞工等弱勢族群。此時,他認為衛生署或健保局的首要任務,就是摧收各醫療院所健保給付款的溢付款,以及加把勁去討回北、高兩市積欠的健保補助款。他相信,只要這些款項能有效取回,健保財務即可獲得大幅改善。

這次健保費率調整案中,雖然每名勞工每月只增加二、三十元的健保費,但他認為這種凡事找勞工等弱勢團體當「提款機」的做法,一次又一次的發生,長久下來會變成習慣性動作,既傷害勞工,也無法改善健保問題。

值此之際,孫友聯建議衛生署及健保局應加速二代健保相關法案的修法作業,回歸健保費依照財務所得來課徵的精神,以維社會公平正義。他舉名模林志玲為例指出,收入如此之高,去年繳稅500萬元,卻以第六類被保險人身份投保,「保費甚至比一般勞工還低,這公平嗎?」

漲健保費》工會:挖工人錢貼老闆

【2006/07/28 聯合晚報】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衛生署決定將職業工會、農漁民最低投保薪資,從原本的1萬9200元,調漲至2萬1000元,每年將增加健保27億元收入。但對企業主徵收保費計算的平均眷口數,從0.78人調降至0.7人,則短收88億元。勞工界今天痛批,政府挖做工人的錢,貼給企業老闆!

全國總工會理事長林錫維大罵,政府挖工人的錢,貼給企業老闆! 他說,眷口數調降,企業雇主負擔的健保費降低;但健保局調漲職業工會、農漁民的最低投保薪資,增加工人的健保費負擔,勞工界將反對到底!

漲健保費》民進黨中央強烈反對

【2006/07/28 聯合晚報】

【記者鄭任汶/台北報導】

「新蘇連」後遺症已經浮現?衛生署醞釀將調漲健保費率,引發民進黨強烈反彈,民進黨中央上午罕見的由文宣部主任蔡煌瑯特地到立院黨團召開記者會,表達堅決反對調漲全民健康保險費率的立場。蔡煌瑯語氣嚴厲地指出,希望未來兩年民進黨執政期間,不宜調高健保費率,下周中常會,黨中央將會主動提案,要求行政院與衛生署此時此刻不宜調高健保費率。

民進黨內軍心渙散,士氣低落,上午幾位立委聽到又要調漲健保,都表示反對見。代表黨中央的蔡煌瑯率先開砲,他表示,衛生署要調高二、三級類投保民眾的投保薪資,但這些民眾幾乎都是弱勢農民、漁民與工人,此刻不應該調漲這些人的健保費率。

健保費率10月漲 4.55→5.4%

【2006/07/28 聯合晚報】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漲!漲!漲! 民生物資紛紛調漲,健保費率也傳出漲風。衛生署今天公布健保財務調整方案,健保費率從原本的4.55%,調漲到5.4%,希望從今年10月實施。但健保監理委員會委員今天開會決議,調整費率事關重大,應該提出完整的財務方案,再行討論。

衛生署今天向健保監理委員會提出健保費率調漲案,但即使在監委會今天未定案,會議前一天,但衛生署態度強硬的表示對外放出風聲,若是無法達成漲價共識,不排除依法行政,逕行調漲。

監理委員會今天確定調降平均眷口數,明年公告實施,同時衛生署提出彌補財務的相對方案,包括提高職業工會、農漁民最低投保薪資,以及健保費率調漲案。由於勞工代表堅決反對職業工會最低投保薪資投保,此案併案檢討。費率調漲案也待完整財務方案提出,再予以討論。

目前健保費率,以一個月薪水4萬100元的上班族為例,一個月要交547元的健保費,若是撫養太太與二個小孩,一家人的健保費為2188元。依據衛生署提出的新費率5.4%,一但實施,這個上班族的月保費調高至649元,加上撫養的太太與二個小孩,一家人的健保費為元2538元。

至於二、三類被保險人最低投保薪資提高案,監理委員表示,不應單單檢討二、三類被保險人,應該連同第六類 (地區人口)併案討論,以免有人投機納保。

全國總工會理事長林錫維說,去年起,衛生署推動多項微調方案,部分負擔、軍教等從民間拿錢的部分,都已經將錢收走。但是教學醫院、衛生教育等公務預算,政府卻不拿出錢,「豈可什麼都找工人拿錢?」

健保費調漲 擬先提高職業工會、農漁民保費

【2006/07/28 民生報】

【記者薛桂文/報導】

健保費「漲」聲再度響起!衛生署副署長陳時中昨表示,由於全民健保明年將有230億元的財務缺口,再加上二代健保在立法院修法前途多艱,使得健保費調漲勢在必行,衛署規畫以調整費率及提高二、三類被保險人(即職業工會會員、船員、農漁民)保費,作為優先考量。

陳時中指出,明年健保的收入原本就可能較支出短少近150億元,最近工商團體又強烈要求,國內出生數逐年減少,雇主負擔的平均眷口數也應隨之調降,幾經協商,前天確定以94年人口數計算,將平均眷口數由0.78降至0.7人,明年元月實施。

依規定,雇主除了負擔受雇者的保費,還要為每名員工多付「平均眷口數」的保費,而因受雇者佔健保投保人口的近半數,所以,平均眷口數只要降0.01人,健保一年就會少收11億元,這項調整預料明年會使健保因此短收88億元。

陳時中表示,衛署原希望,明年的健保財務困境也能以多項微調方案因應,但230億元的缺口實在太大,不得不改採大動作,否則難以維持財務平衡。

據了解,幾已確定調漲的是二、三類被保險人的保費,依規定,這些人應以第六級投保金額(20100元)加保,但目前實際投保金額卻是第五級的19200元,且自88年以來迄未調整,衛署認為目前調漲合理,估計每年可增加27億元收入。

衛生署表示,二類的職業工會投保人約374萬人,其保費自付六成,每人每月保費增加24元;三類的農漁民約314萬人,其保費自付三成,每人每月僅增加12元支出,應不致太沈重。

另一項列為優先考量的方案為調整費率,雖然可能遭遇的阻力較大,但因較具公平性,且增加的收入龐大,便於一次解決問題,所以衛生署對此一方案採行的機會頗高。

據了解,在不考慮其他財源的情況下,若要維持健保五年財務平衡,費率須由現行4.55%調至5.3%(含安全準備金)到5%(不含安全準備金)之間,但因衛署將同時調整其他保費收入,且二代健保可能在五年內實施,所以未來調幅未必這麼高。

陳時中說,衛生署準備了至少15項保費調整方案,將在今天的健保監理委員會上討論,如果獲得共識,還要報請行政院同意,且費率調整案須報立法院,所以預計最快十月全部才能定案,至於實施日期則未定,但最慢應不超過明年一月。

據了解,衛生署規畫中的保費調整方案,還包括調整部分負擔(如門診、藥費、檢驗)、調漲四到六類被保險人保費、提高軍公教全薪納保比率、提高投保金額上限等,但衛生署估計這些微調方案增加收入有限,優先順序都排在較後面。

陳時中強調,衛署已預料,這些財務調整方案,在監理會上必定會有反對的聲音,所以若最後無法達成共識,不排除依法行政,逕行調整,以免健保財務出問題。言下之意,無論監理會是否同意,此次保費調整已無可避免。

遠距醫療實例》奇美顧氣喘 亞東安心卡

【2006/07/28 聯合報】

【張雅雯】

以具有遠距傳輸功能的生理監測設備與資訊平台,提供個人健康的建議指南,國內已經開始發展這樣的「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示範計畫結合工業研究院、馬偕醫院以及遠雄建設,明年將針對社區一千三百名住戶,推動血壓、血糖、血氧濃度、尖峰吐氣流速、一導程心電圖、耳溫等六個健康監測項目。

過去也有醫院推動類似的遠距照護計畫,不過多針對單一項目,以台南奇美醫院為例,對於加入「網路氣喘個案管理」患者,提供一支尖峰呼氣流速計,患者每天測量自己的呼氣數值,透過網路傳輸回醫院,透過專人監測資料,給予適當的處理建議。醫師或是助理也可隨時上網看紀錄,如發現病人病情不穩,會用電話通知病人回診。

此外,由中華電信、長庚醫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氣喘手機照護服務」也已上線,更進一步透過專為氣喘病人設計的手機,除記錄尖峰呼氣流速計的數值、與醫院溝通是否需要就醫,也可透過智慧軟體的秀出目前天氣狀況,提醒注意吃藥或是可能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

亞東醫院則引進電子「安心卡」,這個類似MP3的裝置如同事件紀錄器,當患者感覺心臟不適,只要放在原設定收訊佳的心臟部位,用手掌壓緊啟動測試按鍵,卡片就會發出電子測試的聲音,約四十五秒就能測量心電數值,透過電話線與醫院資料中心聯繫,醫院就能把傳輸過來的聲波解讀成心電圖並存檔,讓醫師準確掌握病患狀況。

遠距醫療實例》台大加埔基 原民省奔波

【2006/07/28 聯合報】

【張雅雯】

台大醫院於民國八十四年嘗試與金山鄉連線做遠距醫療,九二一地震後,基於南投縣仁愛鄉醫療資源不足,由台大醫院和埔里基督教醫院合作,設置遠距醫療設備,讓當地的原住民不需因生病,花一、兩個小時到山下看病。

這項遠距醫療服務,是由當地衛生所配置護理人員及網路設備,位於台北的台大醫院醫師透過網路視訊畫面對病患問診,並傳真處方,開出當地衛生所儲備的藥物。

為了替災民提供更完善的服務,台大醫院還特別開發出一套遠距醫療系統,病患端包括一台具視訊多媒體的電腦,最特別的是,這套電腦還可做檢驗,可量血壓、血糖、血含氧、體重、脈搏、體溫等六項檢測質;醫師端則包含一台視訊電腦和專利的中央病例處理系統。若患者需進一步的血液、生化檢驗,可到埔基接受檢查。

當病患與醫師透過電腦連線後,醫師可請病患進行六項檢測,還可以線上聽診,意即病患將聽診器放在胸前,遠端的醫師就可聽到心跳。所看的疾病,以高血壓、糖尿病、感冒、消化不良等家醫科疾病為主。

負責此計畫的台大醫學院復健部教授賴金鑫指出,遠距醫療若希望效益愈來愈好、頻寬愈來愈高,必須投資。

  賴金鑫以日本為例,利用高速網路、超高頻寬,可從事內視鏡手術之遠距醫療及教學;眼底檢查亦需相當高的頻寬,這一切都有賴政府投資才能完成。

遠距醫療實例》榮總上玉山 山友免下山

【2006/07/28 聯合報】

【張雅雯】

台北榮總與玉山國家公園合作的遠距緊急醫療計畫,在塔塔加遊客中心和排雲山莊兩處,設有電腦視訊設備。如登山客不適,可由網路視訊設備讓台北榮總急診部醫師問診,用電話溝通,塔塔加遊客中心和排雲山莊都設有氧氣等急救設備,經處理,超過九成患者不需提早下山,五到六成病患症狀改善。

急診部醫師高偉峰說,以往在玉山發生高山症,如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病患會猶豫要不要下山,若從排雲山莊走,要五至六小時才能走到車子到達的地方。遠距醫療可為許多高山症患者提供即時診斷,並避免走山路來回奔波。

高偉峰舉例,曾有一名三、四十歲的登山客,在晚上八點出現呼吸困難、頭痛、嘔吐的高山症症狀,但晚上若要冒險下山,實在太危險,排雲山莊工作人員與高偉峰連線該如何處理,醫師指示先測血氧飽和度,發現一般人在排雲山莊的血氧飽和度應在八五至八八之間,而病患只有八十,因此高偉峰建議先給予氧氣,五分鐘內,患者的血氧飽和度便上升到九十七以上,再隔半小時,工作人員測高山症指標,例如腳跟和腳尖能否走成一條線,隔一陣子再測量患者症狀改善情形,包括意識、呼吸、循環、是否休克等,確定沒問題,患者逐漸恢復,不必提早下山。

這項遠距醫療計畫自去年五月至今,治療十幾位患者,至今只有一人因狀況嚴重須提早下山,其餘均在山上完成診治,扣除冬天封山期,平均每個月都有一到兩名患者。

推廣遠距醫療 須加強網路建構

【2006/07/28 聯合報】

【張雅雯】

遠距醫療將掀起醫療界的革命,除了透過網路、視訊系統,讓處在不同地的醫師、患者,一樣可以互動,未來也可望透過手機3G影像或是各式電子晶片,將生理檢測資料傳輸、顯現,對於老化社會倍增的居家老人,將是一項有利的自我照護工具。

萬芳醫院資訊室主任許明暉表示,高齡化社會是必然的趨勢,雖然台灣就醫可近性很高,但是有些老人的行動並不方便,出門就得靠救護車載送,光交通成本就很高,而檢查後可能只是小題大作。如果有遠距醫療的監測系統與醫院連線,如同把醫療送到老人身邊,給予適當的提醒,如果有就醫需求,也能及時做好準備,而不是有一點不舒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醫院去排隊。

這樣的監測概念也與居家安全加以結合,目前市面上已發展出各式隨身感應器,許明暉表示曾有廠商研發「關懷手錶」,可以偵測老人的動態,因為缺乏商機,最後捐贈給北市社會局,發放到獨居老人社區。有天,一名老人被送來就醫,原來是負責監控的社區管理人員發現,這名老人一直固定在同一定點,查看發現原來跌倒了,因及時發現,沒造成更大傷害。

因應人口老化及關懷特殊弱勢族群的照護需求,衛生署也有意發展數位健康與照護環境,滿足遠距會診、出院追蹤、生理監測、疾病預防等需求,達到以社區為導向的醫療與長期照護體系資源整合。

遠距醫療的應用雖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建構所需的龐大成本,若沒有提升市場使用面或是增加醫院支持的誘因,將是衛生署推動的一大阻力。

遠距醫療的發展,打破既有醫療形式的許多限制,然而,由於設備的成本費用很高,即使對離島、偏遠山區有實質的幫助,但是衛生署的評估報告指出,經濟效益並不高,即使連線點增加、使用人數反而不增反減。

未來要將遠距醫療導入居家照護中,萬芳醫院資訊室主任許明暉指出,國內外推動遠距醫療,目前尚未有成功模式,「錢」是主要因素,他建議政府應投入網絡建構的基礎建設,並調整健保制度,創造醫院願意投資人力、物力的誘因,才能永續經營下去。

老化社會 遠距醫療+居家照護成趨勢

【2006/07/28 聯合報】

【張雅雯、胡恩蕙】

台灣的醫療可近性相當高,然而,對於部分離島、偏遠山區的居民來說,受限於交通不便以及醫療分布不平均,使得健康照護有落差,衛生署從民國八十四年開始設連線點推動「遠距醫療」,透過視訊會診、數位影像傳輸,彌補原醫療資源的不足,這樣的概念也逐漸導入居家照護中,達到出院追蹤、生理監測的數位化健康環境。

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處山地離島科長羅文敏指出,台灣地區每萬人口平均醫師數是十四點九六,但是在三十個山地鄉、十八個離島鄉的每萬人口平均醫師數降低到只有七點零一人,十年來透過遠距醫療研究計畫,讓醫學中心透過遠距會診、遠距門診、遠距教學,協助離島、山地區的醫療。

金門醫院醫務室主任董文雅認為,面對面的問診不可偏廢,因此離島或偏遠地區的實體醫療依然肩負重任,然而,透過遠距醫療的輔助,可關鍵性補強某些次專科的不足,透過會診可避免初步處理錯誤,減少後送的費用;即使需要後送,也能夠讓接手院所獲得充分資訊,及早準備。

遠距醫療改變了民眾求醫的方式,也降低了衛教指引、生理監測的直接服務需求,將網路或是通訊設備與醫療技術結合,比如氣喘患者因疾病本身的特殊變異性,無法靠自身的感受判斷氣管發炎狀況,必須將監測的尖峰呼氣流速計資料,利用網路或是手機傳輸到醫院的監控單位,視需求隨時給予醫療服務或是建議。這種有助於自我健康管理與慢性疾病預防的遠距照護,根據美國最大的非營利健康維護組織Kaiser Permanente在Journal of the Med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報告指出,可節省醫療成本達百分之三十三至百分之五十五,也比一般診療節省百分之六十的時間。

萬芳醫院資訊室主任許明暉表示,如同許多醫院在院內建構無線網路,照料急診或是住院患者時,可以利用行動醫療車,馬上查詢其用藥、檢查報告,應用到護理人員進行居家照護,也可以透過Notebook或PDA與醫院電腦連線,隨時傳輸資料,或是透過醫師的視訊指示,可以做些適當的處置。

因應老化社會來臨,未來居家照護的人數勢必增加,衛生署正規劃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以護理之家或養護機構為對象,選定合作醫院,針對特定疾病(如中風、糖尿病、失智症等)的居家病患個案,這種數位照護模式,讓醫療服務成為居家照護的有力支援,有助於降低疾病對患者造成的傷害與負擔。

音樂治療 不藥能癒

【2006/07/27 世界日報】

美聯社麻州比佛利二十六日電


音樂治療(music-therapy)課程近年在全美蓬勃發展,共有70所學院提供此種課程,其中以波士頓市伯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的規模最大,新學年度將有一百名學生上課。

音樂治療的目的在於幫助發生各種醫學狀況的患者:有些患者缺乏語言能力;有些患者肌肉運動(mo-tor)協調不良。音樂治療能使憂鬱症患者不需服藥而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能增加溝通能力有限者的社交能力。

伯克利音樂學院音樂治療課程畢業生克莉絲朵‧狄梅因(Krystal Demaine)為麻州比佛利市現年17歲的自閉症(autism)患者湯尼‧培根(Tony Bacon)提供音樂治療已有四年。在45分鐘的療程中,她彈吉他,讓培根唱歌。有時也讓他打鼓。唱歌的目的在讓培根練習發音,控制音量和呼吸。打鼓則在試驗他的肌肉運動力的協調和控制。

狄梅因說,接受音樂治療的患者,同時運用其許多感官,手、眼、耳要同時使用。

美國音樂治療學會(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發言人解釋說,音樂治療師利用人們聽音樂和玩樂器時身心受刺激的方式,訓練患者的肌肉運動和腦部功能。

美國音樂治療學會前歷史學者所羅門(Alan Soloman)說,全美最早的音樂治療課程於1944年在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創立。

他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音樂治療在退伍軍人醫院逐漸普遍,醫生對音樂的能力發生興趣,發現它能治療身心有問題的士兵。

生寶自許成為生技業的英特爾 日前引進八台全自動恆溫儲存槽,數量居全亞洲之冠。

[ 工商時報/2006台灣生技月專刊1版醫療生技篇/專1版]
【記者高振誠/專訪】

  甫於今年二月率先通過CAP(美國病理學會認證)及ASHI(美國組織免疫學會認證)等專業認證的臍帶血銀行-生寶臍帶血銀行,近幾年以平均每月超過五百袋臍帶血入庫的速度站穩腳步,以下為專訪生寶臍帶血銀行董事長章修綱(右圖,高振誠攝)的採訪摘要:

  問:生寶臍帶血銀行的沿革?

  答:回憶起一九九九年,歐洲臍帶血實驗室來台尋找合作夥伴,當時即深刻體認到臍帶血在未來的再生醫學中將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便創立專注品質的生寶臍帶血銀行。

  問:生寶臍帶血銀行近期欲發表之成果及概況為何?

  答:生寶臍帶血銀行從二○○一年成立至今,不斷將資金投資在新設備的擴充及研發計畫上,日前引進八台全自動恆溫儲存槽,其數量居全亞洲之冠,也獲美國紐約血液中心、日本東京大學、台灣慈濟骨髓捐贈中心等學術單位或機關採用,研發團隊更進行「人類組織抗原基因檢測」、「治療性子宮頸癌蛋白疫苗」及「幹細胞體外增生技術」等研究,以期能成為專業的基因、蛋白質疫苗、幹細胞三大領域的研究發展中心。

  問:生寶臍帶血銀行曾與哪些知名學術單位合作?有何具體作法?

  答:生寶在二○○三年與台北榮總合作取得國科會專利「新穎之分離間質幹細胞的方法」,同年並與工研院合作開發「人類臍帶血間葉幹細胞分化神經細胞」技術,去年更與台大婦產科共同研究「子宮頸癌疫苗」,在動物實驗中顯現具預防及治療功能,並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生寶目前也是國內唯一將實驗室進駐醫學中心的臍帶血銀行。

  問:請略述自身背景及對生寶的遠景規劃。

  答:本人為專業藥師出身,在三十五歲起便創立瑞安大藥廠,在瑞安開花結果後,轉往歐美考察臍帶血市場,具二十多年經營藥廠的實務經驗,對產品品質及產業變化自有一套堅持,不論在研發或例常運作都須嚴守高標準,畢竟這是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的產業,期許能在二○一○年時成為全球最大的民營臍帶血銀行,生技業中的英特爾。

門診服務最友善 調查:彰基等6家醫院入選

2006-07-27 18:28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二十七日電)康健雜誌針對十七家醫學中心調查顯示,包括彰化基督教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高雄長庚、奇美醫院、台中榮總及林口長庚等六家醫學中心最被受訪民眾肯定,評為最友善的醫院。

「康健雜誌」針對全台十七家醫學中心,首度推出門診服務友善醫院調查,以出口民調的形式,進行消費者 (病人)調查。

調查主要針對北、中、南、東共十七家醫學中心,以問卷形式,面訪在各家醫院看完病的神經內科、骨科、婦產科病人,每科各訪問五十位病人,完成共計二千五百五十份問卷。並依「人際態度」、「衛教」、「病人隱私」、「整體滿意度」、「開診時間」及「藥事服務」等六項指標進行評比。

調查整體來說,病人大多體諒、感謝醫生看病的辛勞,覺得醫生的態度相當可接受。在二千五百多位受訪民眾中,超過九成的人回答醫生的態度「很親切(或親切)」、「很認真(或認真)」、「很有耐心(或有耐心)」。

以地域來分,北部的醫學中心在人際面的表現上較差,病人認為醫生不認真、沒有耐心的比例明顯較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的醫生的態度最被病人肯定,得分較高;而國泰醫院在人際面的表現稍差。

衛教指導方面,調查發現各醫院普遍不做衛教,初診病人較不受醫生關愛。十七家醫學中心的表現,以台北馬偕醫院和三總的得分最高,較會對病人做衛教,而成大醫院在衛教上的努力相對來說較不足。

另外調查也發現,醫界在隱私權的面向上,還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各醫院在病人隱私權的表現上,落差很大。表現最佳的彰基,超過九成五的民眾表示看病時沒有其他病人同在診間;而馬偕的表現較差強人意,只有兩成多的民眾看病時沒有別人在場,超過七成的民眾的隱私權沒被尊重。

至於各醫院的醫生是否準時開診,調查顯示台中榮總延遲開診的比例最低,相對來說較準時。國泰醫院、慈濟、高雄長庚、萬芳醫院等表現較差,遲開診的比例高達八、九成。

星期五, 7月 28, 2006

重病出院 中期照顧不可少

【2006/07/27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大部分民眾都聽過長期照護,卻很少人瞭解中期照護的重要性,醫師提醒,家中長輩如果罹患肺炎、髖關節骨折等急性疾病,在完成治療後,身體仍舊很「虛」,一定得接受中期照護。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恭表示,中期照護主要對象是老年急性病患在疾病患者,例如髖關節骨折、肺炎、腦中風等患者,在急性期完成治療之後的後續照顧。

陳亮恭指出,長期照護的病人大都屬於嚴重失能,儘管症狀穩定,卻無法恢復原先生活,但中期照護的病患則是有潛力可以復原,重返職場或是可自行照顧,相較之下,更顯重要。

以肺炎病患為例,健保局規定,病人在治療兩個星期、症狀好轉後,就必須出院,但不少病人此時連走路都走不好,往往出院後,在缺乏旁人照顧的情況下,嚴重摔傷,被送至醫院急診室。

只可惜,目前國內只有台北市民可以獲得中期照護的居家照料福利,家裡如果有急性期剛結束的病人,需要專業復健師、職能治療師或是營養師的照顧,可以電洽台北市社會局老福中心或是衛生局長期照護中心。

每年6萬人 死於紫外線

【2006/07/27 聯合晚報】

【紐約特派員傅依傑26日電】

夏日炎炎,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25日發表報告說,全球每年約6萬人死於過度暴露於紫外線輻射,其中4萬8千人死於惡性黑素瘤,另1萬2千人死於皮膚癌。這是世衛首次系統性研究紫外線造成的全球醫療衛生負擔。

世衛說,一些簡易辦法即可預防過度暴露於紫外線輻射,。如正午時分勿過度在太陽下暴露、善用庇蔭處、夏天穿長袖襯衫、帶遮陽帽和護目鏡、使用防曬係數為15或更高的廣譜防曬油、儘量少去人工日光浴(18歲以下完全不應去)、勿讓孩子曬太陽太久等。

別摳香港腳 皮屑傳染力強

【2006/07/27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別搓了,好噁心!」每次洗好澡,陳伯伯就習慣坐在沙發上,慢慢地摳著香港腳,不一會兒,地板上就累積了一堆腳皮,不管家人如何勸他、罵他,他仍樂此不疲,甚至聞一聞剛摳完腳指的手,陶醉的模樣,讓家人為之氣結。

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游鴻儒表示,可別小看這堆有如頭皮屑的腳皮,裡面可是含有成千上萬的黴菌,如果家人一不小心,雙腳踩了過去,而腳趾皮膚又潮濕,就可能被傳染上香港腳。

游鴻儒指出,門診確實經常聽到病患家屬的抱怨,指責老父親總喜歡搓腳丫子、摳腳皮,動作實在很噁心,但還是屢勸不聽,有時還會造成家庭失和。

游鴻儒說,這個動作確實不太雅觀,惹人嫌,但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卻似乎養成習慣,要是一天不摳腳皮,不痛快,沒看到腳皮,就沒有成就感。游鴻儒提醒,有這種壞習慣的老伯伯,為了家人健康著想,千萬別再搓香港腳;如果很癢,可以塗抹止癢止痛的藥膏,只要持續使用,就算是長年的香港腳、黴菌感染,也可以治癒。

如果搓腳丫的習慣改不了,那家人就得自保,首先不要接觸香港腳皮,也不要穿患者穿過的鞋子,家裡保持乾燥。尤其夏天最好能每天開除濕機。

另外,在健身中心做完運動或洗澡後,最好不要拿公用的毛巾擦拭腳趾,以免感染黴菌;至於有香港腳的人,切忌不要拿公用毛巾擦腳趾,遺害他人。

灰指甲 全台2百萬患者

【2006/07/27 聯合晚報】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許多香港腳病患視搓腳皮為人生無上的享受,醫界推估,全台至少有兩百萬灰指甲病患,而灰指甲的「難兄難弟」香港腳,更是不計其數。皮膚科醫師指出,搓香港腳很容易引發細菌性感染,甚至有蜂窩性組織炎的危機。

台大醫院皮膚部曾經分析2萬多名病患,發現60 歲以上的灰指甲患者男女比例約1.6比1,但60歲以下男女比例約1比1.3,女性多於男性。台大也調查發現,國內灰指甲盛行率13%,依此推估,灰指甲患者高達兩、三百萬人。

皮膚科醫師彭于賓指出,黴菌落在指甲上就是灰指甲,落在腳底則成為香港腳,體癬、陰癬、頭癬、臉癬都是黴菌感染所引發的皮膚病。

香港腳症狀包括經常性脫皮、角質增厚,甚至皺裂疼痛或是發癢長出水泡。最常見部位是流汗的趾間,常引起搔癢感,病患大多會用手用去摳、去抓,如此一來,皮膚抓破,導致流湯流水,此時病毒就會惡化並受到續發性細菌感染,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香港腳、灰指甲難以斷根,病患愛用偏方,最常見的就是擦碘酒。彭于賓說,黴菌的菌絲深入角質深層,表層塗碘酒根本沒用。很多病患會將腳泡在稀釋的冰醋酸裡,彭于賓說,如此只是將皮膚燙傷,皮膚一長出來,香港腳又復發了。

有人因腳底水泡搔癢難耐,就自行到藥局購買泡劑,彭于賓大呼不可。他說,部分皮膚敏感的病患,會因為汗水、鞋子化學染劑等,引發汗皰疹、濕疹,症狀與香港角非常類似,使用泡劑只會讓敏感的雙腳越泡越爛。

對付香港腳是長期抗戰,彭于賓建議,長時間定時擦藥膏、藥水或口服抗黴菌藥物,是對抗黴菌最佳的治療方法。大部份的病人在塗抹一至二周後,症狀好轉,卻也因此自行停止治療而功虧一簀。

事實上,仍有一些休眠的黴菌會存在皮膚表皮層內、鞋子、襪子上伺機而動,應驗了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一定要完成所有療程,才能戰勝足部黴菌感染。

動物疾病國際警示系統 成立

【2006/07/27 民生報】

【編譯錢基蓮/法新社紐約電】

世界衛生組織(WHO)25日宣布,WHO、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上周已正式在日內瓦成立全球第一個國際警示系統,專門偵察禽流感、狂牛症之類可能跨種傳染給人類的動物疾病。

「全球早期預警及因應系統」(GLEWS)是預測包括人畜共同傳染病在內的動物疾病,並且採取因應措施的第一個聯合預警系統,主要是協調這三個組織的追蹤、查證、及警示機制。

以往全球大部分地區已顯示,未能及早發現動物疾病和迅速採取因應措施,以及無法在重大傳染病的源頭控制住疾病,是造成人畜共同傳染病跨種傳播的原因,狂牛症、SARS、和禽流感都是如此。

WHO助理幹事長魏伯-莫索朵芙說:「歷史證明我們愈早發現人畜共同傳染病,就能愈早採取行動,降低對人類的威脅。現今禽流感的蔓延凸顯出這個事實,即動物衛生部門和人類衛生部門必須密切合作,而且及早發現和協調工作非常重要。這個新的網路是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

未來這三個組織各自透過管道收集的資料都將以建立於網路電子平台的GLEWS共用,並且合作分析資料,以決定是否發出初期預警的訊息。

預警訊息將敘述動物疾病的全國性、地區性、國際性傳染可能有的含意。如果有共同到現場評估或協助的需要時,這三個組織就會協調彼此的反應。

痔瘡環切術 患者滿意度高

【2006/07/27 民生報】

【記者楊心怡/報導】

令人坐立難安的「痔瘡」,近幾年有了新的治療手術,稱為痔瘡環狀切除手術(Procedure for Prolapsing Hemorrhoids,簡稱PPH),這項手術進行時間短、術後併發症少、痔瘡復發率亦減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最近三年共約150例患者接受此項手術,病人術後滿意度極高。

痔瘡依其嚴重程度分為四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外科醫師許文章表示,通常是到第三、四期才需要進行手術。傳統痔瘡手術會因有些部位切不到而有復發之嫌,且開刀部位在佈滿神經的肛門口附近,因此術後會有劇痛感。而PPH的優點即在於它是利用痔瘡環切吻合器進行肛管黏膜切除與修正,可一次將痔瘡整個切除,手術本身只需十到二十分鐘,且因肛管黏膜為非神經敏感組織,因此病人僅有輕微疼痛,約一個禮拜即可痊癒。

但許文章進一步解釋,環狀切除手術是在切除痔瘡的同時,使用自動釘合器以治療內痣脫垂,因此較多是治療第三期痔瘡,把脫垂的部分推回去並固定在肛門內,第四期有時不一定能推得回去,因此需經醫師診斷後才能決定病患是否適合。

傳統的痔瘡手術在術後因傷口疼痛,病人需採用溫水坐浴的方式減輕疼痛,但因PPH造成的外部傷口不大,因此並不需要,但許文章表示,因為PPH是以二、三十根釘子固定,病人在術後上廁所時可能會有受限感,但通常一個月左右即可適應;而他也提醒病患,需注意釘子是否有鬆脫的現象導致排便出血,且因為傷口在內側,若有感染較不容易察覺,因此術後仍需定期回診追蹤為佳。

許文章提及,過去的確曾有發生病患傷口感染,進而引發敗血症的病例,但他認為那或許是病患本身有其他特殊疾病如糖尿病等所導致。

子宮頸癌疫苗何時打? 誰來打?

【2006/07/27 民生報】

【記者楊清雄/報導】

子宮頸癌已是國內婦女發生率第一的癌症,隨著子宮頸癌疫苗研發成功,已有醫師樂觀地預測,子宮頸癌未來有可能是人類第一個絕種的癌症,同時建議11~12的女童接種疫苗;不過,也有醫師認為,在決定何時打、誰來打之前,醫界應有充分的討論。

目前,美國已訂出9歲為基準,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則建議11~12歲是最適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的年齡;如果在9歲以下、26歲以上,以及孕婦,則不宜施打疫苗。

對此,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林奏延表示,根據2004年署立台北醫院一項研究發現,國內女性大約在16歲時,血液對人類乳突病毒呈現陽性的比例會開始增高;事實上,早年多項調查也認為,國內青少年首次性行為平均年齡約在16.8歲。

林奏延說,為此,上周六他在泰國亞太小兒科醫學會演講時,便建議施打時間應訂在12~15歲,因為,目前已知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而性行為又是感染這個病毒的主要途徑,所以,提前在感染病毒、或首次性行為前施打疫苗,預防效果才會好。

不過,他也強調,這支疫苗應該定義為「預防癌症疫苗」,而不是預防性病疫苗,否則,恐遭社會人士的質疑,認為施打疫苗可能會助長青少年不當性行為;「父母可能也會疑慮,認為自己家的女兒很乖巧,為何要帶她去打『性病』疫苗?」

此外,林奏延認為,根據美國衛生單位的看法,包括9~26歲的婦女,都可施打疫苗,範圍涵蓋極大,「這也會引發一個問題:到底是要由兒科醫師來打?還是婦科醫師來打?」林奏延說,這就需要婦產科醫學會與兒科醫學會儘速討論、充分合作。

他說,上周在泰國演講時,與會的外國專家甚至認為12歲就該施打疫苗,可見,包括施打疫苗的年齡層,恐怕也需要醫界一起來探討,儘速達成共識,然後教育社會大眾、青少年。

椎體氣球擴張成型術 脊椎骨折新療法

【2006/07/27 民生報】

【記者林上玉/中縣報導】

一名60多歲患有骨質疏鬆症的薛姓婦人,三個月前在家不慎跌坐在地,背部劇痛,臥病在床長達一個多月,到光田醫院求診,經X光與核磁共振掃描檢查發現,患者胸椎第12節脊椎壓迫性骨折,該院神經外科施以新進的「椎體氣球擴張成型術」,術後第3天就已擺脫背痛,可坐輪椅行動,術後一周即持柺杖行走並出院。

光田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祖信表示,台灣每年約有6萬人因骨質疏鬆症造成脊椎骨折,除了跌倒外力外,有人只是咳嗽或彎個腰,就發生脊椎骨折,過去傳統治療方法多以臥床休息、止痛藥劑或穿背架支撐,但其治療時間長且效果有限,甚至還有人因長期臥床,加速骨質流失,產生更嚴重的骨質疏鬆性骨折或其他併發症。

李祖信說,目前治療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新技術,除了「骨水泥灌漿脊椎成型術」外,該院引進最新的「椎體氣球擴張成型術」,其特色是利用一個可膨脹的氣球插入壓迫性骨折的椎體後,藉由打氣膨脹,讓被壓迫的椎體撐出適當的空間,然後抽出氣球,再將骨水泥灌入已騰出空間的椎體內,來保持其穩定性,並恢復其承重能力和強度。

其優點是可以控制骨水泥流竄的方向,同時避免直接灌入骨水泥下,可能因骨質破損,導致骨水泥外漏而壓迫到神經、血管等併發症,且術後止痛效果良好,復原迅速,但術前仍須接受詳細診察與評估。

畜產所自豪:台灣複製能力 與美英日齊名

【2006/07/27 聯合晚報】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國內成功發表複製羊轉植人類第八凝血因子,農委會畜產所所長王政騰指出,世界各地的基因轉殖研究,如同鴨子划水般競爭,國內複製技術,與美、英、日等三國齊名,都是全球領先的國家。

畜產所目前成功複製的動物包括羊、牛,王政騰不願意透露詳細數目,僅表示成功複製至少十多頭,牛、羊各有一半。

農委會畜產實驗所和台大畜產學研究所,最先發表的是90年誕生的「蓄寶」複製牛,出生僅六天就死亡,研究人員不氣餒,成功複製雙胞胎複製羊「寶吉」、「寶祥」為舉世首例。

王政騰說,目前僅公佈人類第八凝血因子羊,其他的研究還沒有公佈,由於世界各國都如鴨子划水一般競爭,尤其具有商業價值者,更是如此。複製羊技術的成功,使人類可進一步探究生命奧妙,將來配合幹細胞研究,製造人工生物器官不再遙不可及。

音療法開竅 自閉兒開口唱

【2006/07/27 民生報】

【編譯錢基蓮/譯自美聯社特稿】

17歲的貝肯每周三下午坐在日光室窗邊的椅子上,等候音樂治療師狄蔓來為他上課。在45分鐘的療程裡,患自閉症的貝肯和狄蔓面對面,狄蔓彈吉他,他打鼓。

從波士頓柏克利音樂學院音樂療法班畢業的狄蔓,四年來每周用「披頭四」的「Ob-La-Di, Ob-La-Da」讓貝肯做發音、音量、控制呼吸的練習,並配合「Blackbird」打拍子,測驗貝肯動作協調的能力。

這些都是音樂治療的一部分。現今音樂治療已被用來協助改善各種身體的問題,可以發展語言能力、動作協調等等,也可以調節憂鬱症患者的心情,或是改善無法以語言和別人溝通者的社交能力。

曾在美國音樂療法學會工作的索羅門說,美國最早的音樂治療班1944年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成立,由於醫師開始對音樂治療士兵身心障礙的效果開始感興趣,於是在一些老兵醫院廣受歡迎。

美國音樂療法學會發言人布曼尼斯說,人在聆賞音樂時身心會受到刺激,音樂治療師就是利用這個方式,以音樂訓練患者的動作和腦部功能。柏克利音樂治療班創辦人和負責人韓瑟說:「音樂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而且效果立竿見影。」

貝肯的母親蘇珊說,她認為這個療法可加強貝肯與人溝通的能力,當他和狄蔓一起唱歌時,平常不太開口的貝肯就被迫開口,這一點有助他與別人的溝通。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國人帶因比率近4%

【2006/07/27 民生報】

【記者薛桂文報導】

一項大型檢測顯示,國內平均每26人就有1人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帶因者,若夫妻都帶因,便有四分之一機率生下全身癱瘓、無法治療的病兒,因此,醫學界呼籲加強產前篩檢,避免悲劇發生。

台大醫院去年成功開發出SMA的基因篩檢技術,並由周產期醫學會開始推廣,近一年來已有14231名準媽媽、準爸爸受檢,結果有547人帶因,比率近4%,較以往文獻的三十分之一略高,且從中找出兩名胎兒、兩名家長罹病。

事實上,這種病國人雖不熟悉,但帶因者遠較一般人想像得多,包括正在懷孕的名模洪曉蕾與其夫婿王世均便都帶因,只是帶因者身心正常,許多人並未警覺。

周產期醫學會秘書長徐振傑指出,SMA是僅次於海洋性貧血,國人第二常見的遺傳疾病,由於脊髓的「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突變,致肌肉退化、萎縮,最後會癱瘓,甚至無法呼吸而致命。

SMA依嚴重度可分三型,較嚴重的一、二型多在一、兩歲前就發病,患者常會早夭;較輕微的第三型則發病年齡不定,行動力雖受損,可能成殘,但若照顧得好,長期存活不成問題。

徐振傑說,SMA以往欠缺有效篩檢技術,不像海洋性貧血可在產前即早預防,估計一年有五十多名患者誕生,不僅造成家庭的照護重擔,甚至可能讓憾事代代重演。

不過,目前SMA篩檢每次費用約兩成千元,要納入常規產前檢查,恐有困難,所以醫師建議,已知家族有帶因病史者,孕婦最好受檢,若證實帶因,先生也應受檢,如果也帶因,便須以羊膜穿刺術檢測胎兒,發現罹病可考慮人工流產。

由於目前東部接受SMA篩檢者最少,訊聯生物科技特別舉辦免費篩檢,只要是住在花蓮、台東,懷孕二十周以內的準媽媽,八月底前都可免費受檢,約三周可知結果,有需要者可在產檢時諮詢醫師進一步了解。

從絕食 看生死一線間

【2006/07/27 民生報】

【記者胡恩蕙/報導】

輔大學生黎文正靜坐絕食第七天不支倒地,送醫急救進流食後,又再度回到中正紀念堂靜坐。醫師表示,持續不進食造成低血糖,血糖太低將造成腦缺氧,萬一腦部傷害太久,可能變成植物人。

昨日下午,黎文正在中正紀念堂告訴友人,身體非常不舒服,當時他的血糖值為70mg/dl,正常人的血糖值在80到120mg/dl之間。黎文正被送往台大醫院急救,台大醫院表示當時黎文正的血壓149/92毫米汞柱,心跳每分鐘97次,體溫37℃,補充葡萄糖液和生理食鹽水,及進食流質食物後,逐漸恢復正常,生命跡象穩定。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姚建安指出,像黎文正絕食六、七天,最擔心造成低血糖。一般血糖低到70以下可能出現意識昏迷、心跳加快、嗜睡等症狀;若到50以下就相當危險,要強迫病患打葡萄糖針;血糖20以下,將造成腦缺氧,若腦部缺氧5分鐘以上,就會造成永久性傷害,萬一傷害太久,會變成植物人。

也有醫師認為,絕食者形同向死神靠近,初期體能也許是逐漸變差,但到了某一階段,身體器官功能則急遽下降,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令人擔心的是,黎文正在急診室待了四個鐘頭,情況穩定後又回到中正紀念堂靜坐。姚建安表示,身體曾有一次傷害,沒休息好,第二次又去靜坐,如果繼續絕食會有危險,將造成「遞減效應」,即第二次出現低血糖的速度更快,血糖會突然下降,除非醫療小組在旁待命,一有症狀馬上補充葡萄糖,否則就算救護車送到醫院,也會超過5分鐘,對腦部造成永久性傷害。

台北榮總急診部醫師高偉峰表示,人體在絕食一天之後,體內儲存的肝糖開始耗盡,轉而消耗體內的脂肪和蛋白質,但脂肪、蛋白質愈用愈多,會產生酮酸等酸性物質,造成酸中毒。

像黎文正這樣絕食六天沒出現明顯症狀,僅表示自己胃痛,醫師表示,沒症狀表示體內還能代償,但只喝水和食鹽是不夠的,因為絕食最怕出現低血糖,最好補充葡萄糖水,別和身體開玩笑。另外,絕食後若開始恢復進食,應從攝取流質食物或果汁開始。

姚建安並指出,坊間選擇斷食療法者,應是逐漸把食量減少,通常每天減少200-300大卡熱量,有一到二周緩衝時間,才能讓身體、腦部逐漸適應熱量減少的情況,如果突然不吃,身體無法適應,只好消耗原來體內的脂肪、蛋白質,反而會危及健康。

禽流感疫苗 可望明年量產

【2006/07/27 民生報】

【編譯陳宜君/綜合外電報導】

歐洲最大製藥集團葛蘭素史克藥廠26日宣布,臨床實驗結果證實,該公司研發中的人類禽流感疫苗只要使用極低劑量的活性成分,就可促使病患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該疫苗可望在明年進入量產。

實驗顯示,葛蘭素史克的疫苗僅含3.8微克的禽流感H5N1型病毒抗原,只要注射兩劑,就能促使逾八成的健康成年志願受測者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已達到主管當局批准新流感疫苗的審核標準,且即使只使用一半劑量,效果亦較法國賽諾菲安萬特藥廠實驗中的疫苗效果高出一倍。

葛蘭素史克表示,這是首次有低劑量禽流感病毒抗原疫苗能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代表該公司流感疫苗研發的重大突破。該公司預料會在數月內向主管當局提出申請。只要獲得批准,葛蘭素史克計畫今年底開始生產疫苗,明年就可達到數億劑的產能。

葛蘭素史克可能將疫苗售價定在4英鎊(約新台幣241元)左右,和傳統流感疫苗差不多。該公司目前正和數個慈善團體協商資助貧窮國家採購疫苗的事宜。

複製羊基因 傳遞人類凝血因子

【2006/07/27 聯合報】

【記者許麗珍/台北報導】

台灣第一頭帶有人類第八凝血因子轉基因的複製羊「寶鈺」,今年三月產下雙胞胎小羊,由於其中一頭帶有來自母體的外源基因,顯示複製羊能傳遞外源基因給後代,而且寶鈺乳汁每西西可提煉十五微克第八凝血因子蛋白質。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昨天帶著寶鈺一家三口,在世貿一館的生技展會場亮相。畜試所長王政騰表示,兩隻尚未命名的雙胞胎小母羊,出生時體重分別為三點九與四點二公斤,目前長得頭好壯壯,各重廿四、廿五公斤。

畜產試驗所助理研究員曲鳳祥表示,複製寶鈺時,在牠的基因中加入人類第八凝血因子,此即寶鈺所攜帶的外源基因,也就是A型血友病患缺少的物質。

他表示,去年四月寶鈺以自然配種,分娩產下帶有人類第八凝血因子外源基因的公羊「寶貝」後,去年配種季節二度受孕,在今年三月順利產下兩頭小母羊,其中一頭證實帶有來自寶鈺的外源基因。

畜試所生物組長陳立人指出,研究發現,寶鈺的基因會表現在乳腺上,平均每西西可提煉出十五微克第八凝血因子蛋白質,未來可提煉製成醫治血友病患的藥劑,但是尚未純化,純化後還要觀察活性,距離臨床運用還有一段長路。

陳立人指出,透過繁衍下一代,證實複製羊具有正常生理功能與繁殖能力,可產下正常後代,且其所攜帶的外源基因也可藉由自然繁殖傳遞給後代。

神奇鼠 百癌不侵

【2006/07/27 聯合晚報】

【編譯倪婉君/綜合報導】

「抗癌剋星」找到了!美國華裔科學家崔正 (音譯,Zheng Cui)在研究中偶然發現一隻神奇抗癌鼠,不管注射多少致癌細胞都能存活,而且它的2000多隻後代都遺傳「百癌不侵」的特性。科學家希望藉此找出治療人類癌症之道。

「發現」科學雜誌網站報導,美國威克森林大學病理學系副教授崔正和研究人員,在七年前的例行實驗中為一批老鼠注射肉瘤細胞,這種癌細胞非常具攻擊性,動物注射後「必死無疑」,死亡率高達百分之百。

奇怪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崔教授發現其中一隻老鼠沒死,以為是實驗過程中出錯,就再為牠注射100萬倍的劑量,結果牠仍奇蹟存活。

崔教授和同事大感意外,再為這隻老鼠繁殖下一代,至今已繁殖到第14代,結果研究人員發現牠四成的子孫,也就是超過2000隻老鼠都跟牠有相同的抗癌性,顯示這種抗癌特質有「遺傳性」。

後來崔教授終於找到抗癌鼠的「秘密」,因為他們將這種老鼠的白血球注入其他普通老鼠體內,再為牠們注射癌細胞,發現就連普通老鼠都能在數周內「抗癌成功」,或是根本沒有發病。

研究人員隨後更有驚人發現,他們將腫瘤植入一隻老鼠背部,再在牠腹部注射抗癌白血球,發現白血細胞能在不傷害其他細胞的情況下消滅腫瘤,顯示療法對各種癌症都有效。他們更發現,老鼠注射抗癌白血球後,「一生都不會罹癌」。

更好的消息是,崔教授在10%至15%的志願受試者身上發現具有跟老鼠相似的抗癌白血球。研究人員說這樣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有些人從不罹癌,而有些癌症患者能夠奇蹟康復。

亞運培訓 3 選手 藥 出狀況 舉協已對旗下2選手處以兩年禁賽處分

【2006-07-27/民生報/B1版/體育戶外】


記者馬鈺龍/報導


距多哈亞運還有127天,體委會證實培訓的舉重、女壘隊共有三名選手疑似誤服禁藥,抽驗的尿液樣本A瓶檢驗出陽性反應。體委會表示,將等他們三人提出申訴說明後再開啟B瓶,如果再呈陽性反應,立刻施以鐵鍘處分。
舉重協會處置更明快,不等申訴及開B瓶檢驗,先按「家規」處置。身兼國際舉總副會長的舉協理事長張朝國表示,兩位選手已被舉協處以兩年禁賽處分。他強調,吃藥就是不對,不必講理由,只要被驗出陽性反應,一律重罰。

體委會競技處處長吳俊哲表示,三名選手都是在5月份採樣,其中舉重項目是由國際奧會的飛行檢查小組實施突擊檢查採樣,結果開啟A瓶尿液樣本後,發現有一男一女兩位選手呈現陽性反應。這兩位選手都是多哈亞運的一線選手,吳俊哲坦承,如果確定他們有禁藥反應,對我國在亞運奪牌會產生影響。

女壘選手則是在體委會例行的禁藥抽驗中,被花蓮慈濟醫院驗出呈陽性反應。這名選手也是女壘隊的主力,讓體委會高喊多哈亞運要贏得20面金牌的口號蒙上陰影。

體委會強調,國際奧會非常重視禁藥防治,國際舉重總會是國際奧會密切關注的對象,中華隊在雪梨奧運時即曾傳出舉重選手服食禁藥的風波,已被列入國際舉總的「黑名單」,飛行檢查挑中我國兩位選手並不意外。吳俊哲感嘆說,沒想到在禁藥教育嚴格實施後還是出狀況。

舉重協會只要在今年內再有一位選手被驗出陽性反應,就會遭到國際舉總嚴厲的處分,可以判罰中華隊在任何國際大賽禁賽一到五年,影響非常重大。被捲入禁藥疑雲的兩位舉重選手已先從培訓名單除名,沒有列入總集訓名單之中。

體委會不排除三位選手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服出事,因而特別給予三位選手申訴的機會,再擇期開啟B瓶樣本,中華奧會醫委會也將擇期召開會議,討論此案。吳俊哲表示,如經調查這三位選手確有服用或誤服禁藥的事實,可能會處以一年以上的禁賽處分。

距多哈亞運只剩三個多月,體委會重申打擊禁藥的決心,不允許中華代表團有任何選手發生禁藥事件,影響我國在國際體壇的形象;未來三個多月,體委會將加強禁藥抽驗,要做到完全杜絕禁藥。

新花東美食 精緻有原味

【2006-07-27/民生報/A5版/消費聚光燈】

記者趙敏夙/報導


隨著無毒農業的推動與新移民的影響,近年來,花東料理正在逐步轉型、升級。今年八月舉辦的中華美食展,成立花東縱谷美食主題館,結合當地原住民料理、無毒蔬果、良質米、香草、季節海鮮,講究像法式的精緻擺盤,展現新一代的花東美食。
花蓮地區頗富知名度的「銘師父餐廳」老闆莊忠銘指出,花蓮縣政府近年來推動無毒農業有成,無論是有機蔬果、有機米、網室豬肉,都開始受到餐飲界的重視,而前幾年的曼波魚料理也打響花蓮後山的知名度,其實,在花蓮還有旗魚、飛魚等季節海產。

談到花蓮餐飲界的轉變,莊忠銘表示,近年來,新移民遷入,也讓花蓮餐飲界顯得更多彩多姿。例如慈濟的醫生、花蓮觀光專校改制,有更多老師愛上花蓮的好山好水,台肥在花蓮開發深層水、養殖海產,也吸引一批專業技術人員來到花蓮,因此,刺激花蓮的餐飲業升級,除了發揮當地特色之外,也更精緻化。(見右表)

例如,銘師父餐廳的月桃飛魚捲,以當地的竹炭為容器,用月桃葉,包捲飛魚肉,融合當地的食材與現代的擺盤;遠雄悅來飯店的紫米土雞肉捲,用當地放山土雞和有機紫米搭配新鮮香料烹製而成。

醫療性節目大愛醫生館播滿五週年

2006-07-26 21:56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二十六日電)一位醫師,除了能做一位拔苦與予的良醫,透過傳播科技,更可能發揮無遠無弗屆的健康傳播效果,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守信從民國九十年八月開始主持大愛電台談話性醫療節目「大愛醫生館」今天播滿五年,大愛電視台特別舉辦一場溫馨的歡慶五週年的活動。

一週陪伴全球觀眾五天的「大愛醫生館」,以醫療為本,巧妙的融入藝術、歷史,讓收看醫療節目,彷彿經歷一場豐盛的人文洗禮。

儘管隨時要蒐集題材,要利用週日一次錄上十集的存量,但看著來自南非伊麗莎白港觀眾的鼓勵信,品嚐著加州觀眾寄來的蜜餞時,簡守信就算再累,也要為觀眾做下去。

「大愛醫生館」是大愛電視台的醫療節目,由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守信主持,去年更入圍金鐘獎最佳文教資訊類節目主持人獎。節目以一個具新聞性、故事性的個案當起頭,先引起觀眾對醫學的興趣和注意,進而使觀眾建立一套正確的醫學常識。

台灣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守信是整形外科專業醫師,多年來在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和大林慈濟醫院服務,照顧民眾健康不遺餘力。

為了讓更多民眾有正確的健康觀念,從九十年八月開始,在大愛電視台主持帶狀節目「大愛醫生館」,歷經一千五百集而收視不衰,受到廣大觀眾的重視與喜愛。除了可從中獲得所需的醫療常識,更能從字裡行間充分感受慈濟醫者視病如親的精神。

大愛電視台今天辦了一場溫馨的歡慶五週年的活動,慶祝台灣最常受的醫療帶狀節目,簡守信感性地的說:「醫生的愛無遠弗屆,大愛電視台五年來,給與最黃金的時段,讓他的影響力擴大。」

星期三, 7月 26, 2006

亞洲的IRCAD 要設在台灣

【2006/07/26 民生報】

【記者楊心怡/報導】

台灣將擁有全球第二家IRCAD微創手術訓練中心!法國IRCAD總裁馬赫斯克(Marescaux)看上台灣彰濱秀傳健康園區,打算將法國訓練中心的培訓專家人員及設備等移植至台灣,成立一個亞洲的IRCAD微創手術訓練中心。

馬赫斯克指出,微創手術可說是醫療技術的革命性趨勢。過去的外科手術都會在病人身上留下一道蜈蚣狀的疤痕,以後若採用微創手術,病人身上可能只會有三個小小的洞,利用內視鏡,配合機器手臂的協助,能更精確地切除所要切去的部位,無損旁邊有用的組織,讓病人傷害減到最小。且因為傷口小,住院天數便可縮短,病人術後恢復時間也快,併發症也少;尤其可使醫療無國界,透過視訊,遠距亦可操刀。

馬赫斯克表示,法國的IRCAD是在1994年成立,當時僅有200位醫師報名接受訓練;但目前該訓練中心已晉身國際級的水準,每年有32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科醫師前往取經。這些外科醫師有來自歐洲、美國等地,但令他感慨的是,唯獨亞洲地區參與者低於5%;他揣測,一方面是因為路途遙遠、費用高及課程時間長。再加上報名人數多,常常得等上半年,外科醫師們的時間並無法如此彈性。

正因如此,馬赫斯克才想要在亞洲成立第二家微創手術訓練中心。剛好一年前他在一次南非的學術研討會上碰到秀傳醫院副院長吳鴻昇,之後秀傳醫院總裁黃明和也對此表達高度興趣,兩度參訪法國的IRCAD。在馬赫斯克眼中,台灣對醫學新技術接受度似乎較高,且理念相和,也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與能力,因此便決定將亞洲的IRCAD設在台灣。

從脂肪萃取幹細胞 再造平滑肌細胞

【2006/07/26 民生報】

【編譯錢基蓮/路透華盛頓電】

美國研究員24日宣布,從人體脂肪萃取的幹細胞可轉化為平滑肌細胞,為治療多種心臟疾病、胃腸及膀胱機能障礙提供了新方法。

研究人員稱,這項實驗的目的不是要把啤酒肚變成平坦的小腹,不過,由幹細胞轉化而成的細胞就像平滑肌細胞般收放自如,有助促進心跳和血液循環、促進消化、使膀胱充盈和排空。

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院泌尿科助理教授羅德莉蓋慈說:「脂肪組織或可證明是平滑肌的一個可靠來源,可用來使器官再生和修復受損器官。」目前幾乎每一個美國人體內都有大量多餘的脂肪細胞。

羅德莉蓋慈和同事用一種混合生長激素的培養液培養脂肪基質幹細胞,並促使幹細胞長成平滑肌細胞。發表在《美國科學院公報》的研究報告顯示,脂肪可成為人體母細胞的豐富來源。

研究員早已在找尋製造平滑肌的來源,以往雖嘗試從患者自己的器官萃取幹細胞,但研究證明從病變器官萃取出的幹細胞,也是受損的,在實驗室培養的效果並不好。

羅德莉蓋慈說,以患者自己的脂肪細胞培養出的平滑肌細胞植回患者體內後,不需要使用抗排斥藥。從腦部和骨髓幹細胞亦可製造出平滑肌細胞,但從脂肪萃取顯然又更方便。

已有許多團體在研究以脂肪做為幹細胞的來源。美國Cytori治療公司四月說,他們已展開臨床試驗,以了解從脂肪萃取的幹細胞是否能用來使脂肪組織再生。此外,也有研究員嘗試從抽脂的樣本中萃取出幹細胞。

病菌充斥 少逛醫院商店街

【2006/07/26 民生報】

【記者楊清雄/報導】

為了服務患者、病家,多數大型醫院的商店街規模不輸百貨公司;但是,看在醫師眼裡,醫院終究是治病的地方,難免會有許多病菌充斥,沒事還是少「逛」醫院商店街,再不然也要做好個人衛生安全防衛。

醫院的公共區域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病菌、流感病毒、腸病毒等,都潛藏在醫院裡頭,是戕害健康的隱形殺手,基隆長庚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呂嘉順表示,為了避免染病,就算健康的成人,沒事最好也少逛醫院。

一般民眾到醫院應如何自保?呂嘉順建議,若非必要,沒事別碰眾人都會去碰的東西,例如,醫院的牆壁、扶手、電梯按鈕、門把、診間內的儀器、候診區的座椅、公共電話、甚至廁所裡頭的水龍頭開關等。

如果碰觸了上述的物品、地方,務必要趕緊洗手,洗手之後,要用衛生紙擦淨雙手;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建議,進入醫院時,儘量讓動線所經過的區域單純化,例如,少去繞急診、病房等區域。此外,如果可以的話,到醫院全程戴口罩,而且盡量走樓梯,若非得進入電梯不可時,就不要開口交談。回家後,立刻換掉在醫院穿過的衣服,並全身沖澡。

要你自費 統統要說不

【2006/07/25 聯合晚報】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紗布、棉棒要自己付錢?手術之後,醫療院所竟向病患收取紗布、棉棒、灌食空針等費用,且情況氾濫,健保局強調,一般材料費健保均已支付,民眾不需付費,可檢舉退費。此外,吊點滴依舊氾濫,非醫療需求,吊大筒百害而無一利。

健保局分析「94年門診申報大量液體點滴注射費情況及執行率」,發現一年內,約有七萬人在基層診所吊大筒,並向健保局申請費用,其中民眾自費吊點滴更是醫療黑數,無法估算。

健保局醫審小組主任高資彬指出,每吊一次點滴,除了材料費之外,醫療院所可向健保局申請75點 (成人)、125點 (小孩)費用。

衛生署一再宣導非醫療必要,勿吊點滴,但是基層診所打點滴歪風又起。根據健保局調查,甚至有部份診所每100人次上門,就有20人被吊點滴。

健保局指出,無法進食、注射藥物、脫水狀態、電解質不平衡、極度低血糖、急救時才需要注射點滴,對心肌炎、心肌梗塞病患,打點滴反而會造成心臟衰竭危險。

如果遇到醫療院所要求自費購買一般材料,可以透過申訴電話,向健保局申請,可要求退費。

點滴、止痛劑 健保給付e查就知

【2006/07/26 聯合報】

【記者許峻彬/台北報導】

棉棒要自費?鼻胃管也要自費?健保局醫審小組主任高資彬表示,部分醫療院所巧立名目向民眾收取棉棒、鼻胃管等項目的費用,其實這些項目健保都有給付,醫療院所不可要求民眾自費。

高資彬指出,民眾在就醫治療過程中所需的敷料、一般縫合線、刀片、外用消毒藥劑、生理食鹽水、導尿管、鼻胃管、棉棒、紙膠、抽痰管等,都有健保給付,手術一般材料,例如敷料、各種縫合線、刀片、開刀巾等,也都有健保給付。

高資彬表示,統計顯示,去年民眾申訴醫院的案件,以額外收費最多,全年共八百八十一件,占申訴案件的三成八,申訴診所的案件也以額外收費最多,共三百零六件,占申訴案件的二成六。

此外,部分民眾要求醫療院所打點滴,也有院所要求民眾自費。高資彬指出,病情有需要時才打點滴,例如腸胃道出血、腸胃道阻塞、剛做完手術等暫時無法進食或不宜進食,或必須注射抗生素、化學治療藥物等經點滴注射的藥物,或為治療急性腸胃炎導致的脫水狀態,電解質不平衡或極度低血糖、昏迷與休克需要急救時,有健保給付。

高資彬表示,疲勞、發燒、酒醉、頭暈等狀況,想要打點滴改善都沒有用,有時還可能因為注射過量導致水中毒,心肌炎、心肌梗塞的患者,打點滴還有造成心臟衰竭惡化的危險。健保局發現某家診所病人施打點滴的比率高達兩成。

健保局已經將一般材料、注射點滴、病患自控式止痛等三項醫療項目,是否有健保給付的規定公布在該局網站 http://www.nhi.gov.tw,可上網查詢。點滴、自控式止痛哪些狀況有健保給付,也可上網查詢,自控式止痛現僅安寧居家療護納入健保試辦計畫的癌症末期病患、不需治療但仍需安寧居家治護的末期運動神經元病患,才有給付。

藥品醫材要自費 去年申訴第一名

【2006/07/26 民生報】

【記者薛桂文/報導】

「先生,耳溫槍的專用套要自費!」「小姐,麻煩你自己去買繃帶、紗布,這個健保不給付!」全民健保財務緊縮,要求民眾自費購買藥品醫材,似乎成了醫療院所新的生財之道;但中央健保局提醒,許多「自費項目」根本是院所巧立名目,其實都在健保給付範圍內。

根據中央健保局統計,去年三千多件民眾申訴案,抱怨院所「額外收費」的高居第一位;其中,以醫院為申訴對象者近四成、診所申訴26%都屬此類,顯示醫療院所要求民眾自費的情形愈來愈多。

健保局表示,民眾最常被要求自費的一般材料,包括棉棒、紙膠、抽痰管、拋棄式手術布包、拋棄式鴨嘴、一般導尿管、導尿包、灌腸器、灌食空針、耳溫罩,甚至是氧氣面罩、手術手套等。

健保局強調,其實,民眾就醫治療、手術過程中,所需的敷料、一般縫線、刀片、外用消毒藥劑、生理食鹽水、導尿管、鼻胃管等一般材料,健保都有給付,但可能因目前採總額預算,醫療院所的收入縮水,為此才巧立名目要民眾掏腰包。

健保局提醒,未來民眾若遇醫療院所要求自費,可撥打免費諮詢專線0800-212-369、0800-030-598查詢,或是上健保局網站,以電子郵件反映,也可寫信到台北郵政117之900號信箱,以免被當成「冤大頭」仍不自知。

檳榔族菸酒不離手 罹口腔癌高123倍

【2006/07/26 民生報】

【記者楊心怡/報導】

19歲的陳先生,兩個月前開始吃檳榔,近來發現張口寬度竟不到1.5公分,口腔黏膜變白,經切片檢查證實為白斑症,冷凍治療後已獲改善。

根據統計,口腔癌占男性死因第四位,如以25-45歲的男性統計,口腔癌占第一位。而嚼食檳榔、口腔癌前病變及口腔癌發生率,均被證實有密切關係。但不只檳榔,抽菸及喝酒都是目前醫學界公認的口腔癌危險因子,都會破壞口腔黏膜,使其彈性消失,黏膜變薄、變硬,無法張口,並有多發性潰瘍,且傷口不容易好,以及後臉頰內側出現白斑等。根據韓良俊教授研究指出,有抽菸、喝酒及嚼食檳榔習慣者,口腔癌罹患率為一般人的123倍。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牙科醫療部主任郭湘南指出,目前台灣的檳榔族已高達280萬人,而台北市便占了5.7%。「以前可能是四、五十歲人居多,而且普遍認為是做苦力的人才吃,現在則有年輕化、職業異雜化的趨勢,二、三十歲者有之,學生也不在少數。」在這280萬人中,台灣地區原住民有嚼食檳榔習慣的比率2.3%,同時有抽菸習慣者則達86.6%。

郭湘南表示,民眾可用手或舌頭碰觸口腔四周黏膜,看是否有粗糙現象,也可照鏡子看內側是否有顏色改變(如白斑、紅班出現)、潰瘍等情況,再來從耳朵後方往前摸到下巴,看是否有腫塊或痛的現象。

為因應原住民口腔問題,即日起至今年11月30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原住民免費裝假牙的活動,原住民朋友持戶籍謄本或戶口名簿至忠孝院區、中興院區、仁愛院區、陽明院區、和平院區,便可享最高六萬元補助的裝假牙服務。

吸淡菸 菸癮更不易戒除

【2006/07/26 民生報】

【編譯錢基蓮/路透紐約電】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做的一項研究顯示,一般人以為吸「淡菸」可能比較安全。但這個錯誤觀念可能讓人無法完全戒掉菸癮。

研究員依據2000年對32000多名美國人做的一項聯邦衛生調查資料發現,12285名吸菸者及戒菸者中,有37%為了「健康」因素而改吸淡菸。由這個比例推斷,美國約有3000萬以上的吸菸者誤以為自己因吸淡菸引起疾病的危險較低,且願意戒菸者只有吸一般香菸者的半數。研究報告刊於美國《公共衛生期刊》。

主持研究的希拉蕊丁杜說,有的吸菸者把吸淡菸做為戒菸以外的第二選擇,不免令人憂慮。

反菸人士長期以來指責菸商以標示「淡」、「超淡」、「低焦油」的香菸欺騙大眾,讓大家誤以為這類香菸對健康的威脅較小。以前已有研究顯示,淡菸和一般香菸一樣有致命危險。

淡菸之所以稱為淡菸,是因為用機器檢測菸霧時,菸霧所含尼古丁和有毒化學物質都比較少。然而實際上,吸菸者吸入體內的尼古丁和菸草化學物質一樣多。

專家說,吸淡菸的人在吸菸時,可能為了多吸一些尼古丁,必須吸得比較深,或是吸更多支菸來抵癮。

雖然淡菸吸起來對健康的損害並不亞於其他香菸,但淡菸是否真的會妨礙吸菸者戒菸,一直以來並不清楚。丁杜說,她做的研究顯示,淡菸確實會妨礙戒菸,而且研究也發現,淡菸對健康威脅較小的錯誤觀念十分普遍。

研究人員指出,香菸的外包裝上也應標示淡菸有害健康的警語。自從美國於1960年代末推出淡菸以來,淡菸的銷售量已占香菸銷售量的85%。

酒癮戒治 擬擴大收治對象

【2006/07/26 民生報】

【記者張雅雯/報導】

近年來家暴、兒虐案件激增,不少加害人都伴隨著酒癮問題,三杯黃湯下肚後不幸鑄下大錯,然而,現行法令強制接受戒治的對象,只針對遭法院裁定必須接受治療的家暴加害人,衛生署正與內政部研議「酒癮戒治處遇試辦方案」,戒治範圍擴及兒虐者與高風險家庭照顧者,下半年將擇縣市試辦。

去年引起關注的邱小妹人球案,起因就是邱父酒後把女兒毆打致命,根據內政部統計,符合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的保護個案,從民國93年的8000多人一路攀升,今年至今已有12000人,這些施虐者有13%有酗酒或藥物濫用的問題,推估需要透過戒治的人數約有1600名。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薛瑞元表示,現行法令中,只針對違反家暴防治法的加害人,經法院裁定才會強制進行戒癮,包括4至6次的門診治療及15次的心理輔導,整個療程約15000元,由政府補助醫療機構,每年約300人參加,完成率約七成。

然而,對照酒精作怪造成的社會案件,這樣的強制戒癮以及補助方式絕對不夠,因此衛生署與內政部擬推動「酒癮戒治試辦方案」,透過勸導方式,讓有酒癮問題的兒虐者與高風險家庭照顧者參與戒治。

衛生署目前正積極爭取預算,薛瑞元預估下半年將選定幾個兒少保護個案數高的縣市,如台北縣、桃園縣、花蓮縣、高雄縣及屏東縣,優先試辦。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喬琪表示,菸、酒、藥物濫用都會影響大腦的作用,其中酒是唯一可以廣告促銷、卻沒有罰責的上癮物,更糟的是,有些當事人根本沒有病識感,不認為自己有酒癮或是需要戒治,醫療機構需要有專門的小組來輔導他們,才能發揮效果。

「吊大筒」可退燒、解酒? 錯!

【2006/07/26 民生報】

【記者薛桂文/報導】

國人向來迷信「吊大筒」的神效,舉凡疲勞、發燒、頭暈不適,都習慣接受大量點滴注射,根據健保局統計,光是申報門診給付大型點滴注射一年就有240多萬人次,還有一家診所,幾乎每五個病患上門就有一人就吊點滴;但專家認為,除非必要,多數人其實並不需要打點滴,民眾可能花錢又傷身。

馬偕醫院副院長黃富源表示,國內「吊大筒」的文化由來已久,衛生署過去曾估計,國人一年大概用掉3300萬瓶點滴液,花掉健保11億元,而且這還不包括自費部分;由於有利可圖,他便看過有醫院設置「點滴室」,專門讓病人打點滴用。

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李秉穎說,這種打點滴風氣在基層診所尤其普遍,他有學生到基層開業,就有前輩教他們,點滴要準備紅、黃兩色,以應不同需要;但推測紅色只是高濃度維他命B12、黃色則是維他命B群,成本不高,一瓶卻可收費三、五百元。

健保局的資料也顯示,有些診所申報點滴注射的比率確實偏高;平均而言,一般診所每兩千個病人才有一人注射點滴,但有的診所比率竟超過20%,幾乎每五個病患就有一人打點滴,健保局已注意到此異常狀況,將進行稽查。

健保局表示,事實上,靜脈注射大量點滴,通常只在無法或不宜進食(如腸胃道出血、阻塞)、必須以點滴給藥(如抗生素、化療藥),或因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極度低血糖須快速改善,昏迷或休克等需急救的狀況;所以,一般門診理應不需打點滴。

進一步分析,大部分點滴液的成分,不外是生理食鹽水、葡萄糖液、果糖液等,頂多再加些維他命,其營養價值可能比一瓶運動飲料還低;以濃度5%的葡萄糖點滴液為例,一瓶500西西,總共只含25克葡萄糖,根本還不如一碗稀飯。

李秉穎說,很多人覺得,打了點滴後,精神會變好,根本不是點滴液有神奇療效,而只是因為打點滴時被迫休息,自然精神改善;但民眾不明所以,以訛傳訛,許多名人也動輒以補充點滴來顯示自己健康不佳,日久便積非成是。

醫師提醒,有些狀況並不適合打點滴,例如,心肌炎、心肌梗塞病患,打點滴可能增加心臟衰竭惡化的風險;若注射過量,也有可能導致水中毒,或增加腎臟排尿負擔,所以除非必要,否則打點滴還可能無益反害。

對此,開業小兒科醫師石賢彥認為,雖然有醫師的確濫用點滴,但也有的是病人強烈要求、不惜翻臉的情形下,醫師迫於壓力才用藥;換個角度想,點滴對某些人確有心理治療效果,所以,醫師在堅持原則,及讓病人舒服的兩難間,有時並不容易取捨。

打點滴常見的錯誤觀念


★ 疲勞時打點滴可補充體力或營養?

正解:一般點滴液的成分只有水、電解質、葡萄糖、維他命等,除非無法進食,否則靠打點滴補充體力,效率還不如直接攝取食物。打點滴後會覺得有精神,主要是因靜躺休息之故,並非來自點滴的效果。


★ 打點滴有助退燒?

正解:發燒是因人體腦部的體溫調節系統出問題、或有感染等病因,打點滴對此並無任何療效,根本不可能有退燒效果。


★ 酒醉時打點滴可解酒提神?

正解:酒精須經肝臟代謝,才能排出體外,打點滴無助於肝臟的代謝作用,所以無法解酒提神,反而會增加腎臟排尿負擔。


★ 老年人常頭暈不適,打點滴可改善?

正解:頭暈原因很多,應請醫師確實診斷後,對症下藥,點滴液中並無治療頭暈的成分,反可能延誤病情。

患失智 別忘領取重大傷病卡與身障手冊

【2006/07/26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罹患失智症的老爸整天迷迷糊糊,連洗澡、大小便都需要人照料,就像是老嬰兒一般,到戶外活動,怕迷路,在家又怕他跌倒,有時疑神疑鬼,搞得全家人身心俱疲,其實國內有不錯的社會福利,可以協助家屬,度過難關。

天主教失智老人福利基金會社工組長王宜雯表示,許多失智症患家屬剛開始都不曉得可以請領重大傷病卡及身心障礙手冊,或者認為手續麻煩,家裡不缺這點錢,所以就懶得去申請。

其實領有重大傷病卡及身心障礙手冊可說是好處多多,最直接的受惠,就是節省一些醫療費用,到了報稅時,扶養人還可以因此申報減免,只要精打細算,就可能省下一筆錢。

例如,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家屬可以減免7萬4000元的稅額,且同一戶籍的汽車可以免徵牌照稅,也能申請一張身心障礙者專用停車證,搭乘交通運輸工具,則可享有半價優待,如果家庭所得偏低,還可申請中低收入生活補助。

另外,失智症並不是從外表就能辨識的出來,病患有時在外出現一些異常舉動時,家屬就可以拿出身心障礙手冊,作為證明,減少不必要的糾紛。

王宜雯建議失智症患者家屬,因為作業方式相仿,都需要醫師的鑑定協助,最好一併申請重大傷病卡及身心障礙手冊,省得手續上的麻煩。

值得注意的是,請醫師鑑定病情,一定得找對科別,必須至衛生署所指定的某些醫院神經內科掛號就診,才能請醫師協助辦理。

儘管手續有些繁複,但王宜雯還是建議,只要病況符合標準,失智症患者家屬都應申請這兩份證件,不要怕麻煩,另外,重大傷病卡只適用在所註明的疾病,並非看任何疾病,都能享有費用的減免。

如果民眾遇到上述困擾,可以致電「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諮詢電話02-23320992,將由專業人員提供諮詢,捐款郵政劃撥帳號則為19230802。

畜產所自豪:台灣複製能力 與美英日齊名

【2006/07/26 聯合晚報】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國內成功發表複製羊轉植人類第八凝血因子,農委會畜產所所長王政騰指出,世界各地的基因轉殖研究,如同鴨子划水般競爭,國內複製技術,與美、英、日等三國齊名,都是全球領先的國家。

畜產所目前成功複製的動物包括羊、牛,王政騰不願意透露詳細數目,僅表示成功複製至少十多頭,牛、羊各有一半。

農委會畜產實驗所和台大畜產學研究所,最先發表的是90年誕生的「蓄寶」複製牛,出生僅六天就死亡,研究人員不氣餒,成功複製雙胞胎複製羊「寶吉」、「寶祥」為舉世首例。

王政騰說,目前僅公佈人類第八凝血因子羊,其他的研究還沒有公佈,由於世界各國都如鴨子划水一般競爭,尤其具有商業價值者,更是如此。複製羊技術的成功,使人類可進一步探究生命奧妙,將來配合幹細胞研究,製造人工生物器官不再遙不可及。

血友病患生機 複製羊可遺傳第八凝血因子

【2006/07/26 聯合晚報】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複製羊「寶鈺」今天帶著羊寶寶在生技展亮相!我國第一頭帶有人類第八凝血因子的複製乳山羊寶鈺,自然配種生下兩頭羊寶寶,其中一頭帶有基因,代表複製羊也有繁殖能力,且繼續傳遞給後代。

寶鈺是我國第一頭帶有外源基因的複製羊,今天再度參加生技月活動,還帶著兩頭羊寶寶一起亮相。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助理研究員曲鳳祥指出,複製寶鈺的時候,在寶鈺的基因加入人類第八凝血因子,也就是血友病患缺少的因子。

曲鳳祥說,去年4月寶鈺在自然配種情況下,分娩產下帶有轉基因的仔公羊「寶貝」之後,去年配種季節二度受孕,在今年3月4日順利產下第二胎的兩頭小母羊,其中的一頭也證實帶有來自「寶鈺」的外源基因。

由於寶鈺的基因會表現在乳腺上,生育寶貝後,寶鈺開始分泌乳汁,泌乳期為228天,共分泌乳汁461公斤。曲鳳祥說,已經證實在寶鈺乳汁中找到第八凝血因子的蛋白質。

經檢測外源基因,證實寶鈺的頭一胎寶貝,體細胞與精子基因體內,均帶有人類第八凝血因子的外源基因。

第二胎所產下雙胞胎母羊,出生體重分別為3.9與4.2公斤,已順利地成長到24與25公斤。尚未命名的二號小母羊,其體細胞基因體內也帶有人類第八凝血因子的外源基因。另一頭編號為一號的小母羊的體細胞基因體則無檢出外源基因。

曲鳳祥說,透過繁衍下一代,證實複製羊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生產性能與繁殖能力,不但可以產下正常的後代,且其所攜帶的外源基因可藉由自然繁殖傳遞給後代。

在寶鈺基因中加入第八凝血因子,是希望羊乳可以純化出第八凝血因子,用以治療血友病患,曲鳳祥說,目前僅能證實羊乳中帶有蛋白質,但是尚未純化,純化之後還要觀察活性,因此距離臨床運用至少還有十年的研究道路。

搶救惱人尿床症 從排尿日記做起

2006.07.26自由時報健康醫療
文/楊緒棣

兒童尿床與老人夜尿症的病因是相同的,差別只在於大腦覺醒中樞是否能感覺到膀胱的漲尿感。若感覺到漲尿感而起床尿尿,那就是夜尿症,若感覺不到就尿在床上,就是尿床症。

尿床,特別是在冬天,常令父母感到抓狂,洗被單辛苦又不易乾,老人家半夜起床尿尿,不小心跌倒造成骨折或頭部外傷,也令人不捨。至於尿床的兩大原因為膀胱容量小及夜間多尿者。針對膀胱容量小者,有抗組織胺等藥物可以改善,而夜間多尿者治療的第一步是飲水改善措施,若限制飲水改善措施仍無效時,再投予迷你寧等藥物。

飲水改善措施的做法著重在下午三點半以前增加飲水量,以增大膀胱容量,下午三點半以後減少液體攝取,以減少夜間的尿液製造。

夜間尿液製造還會受到利尿食物,如西瓜、香瓜、酒、咖啡因等;或是太鹹的食物,如肉汁、洋芋片、零嘴、滷味等影響。利尿食物直接命令腎臟過度製造尿液,而攝入太鹹的食物,為達到體液之平衡,也會將鈉排出,因而帶出很多的水份。

要知道自己是屬於小膀胱或夜間多尿並不困難,只要記錄自己何時喝水、何時排尿,使用量杯或有刻度之飲料罐記錄飲水及排尿量,就可以製作完整的飲水/排尿日記了。如果睡眠期間的尿量佔全部尿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那就是夜間多尿症。如果成人每次小便量都小於二百五十CC,兒童的每次小便都少於(年齡加二)乘以三十CC的五十%,例如十歲者,少於(十+二)×卅CC×五十% =一百八十CC,那就是小膀胱。如前述,小膀胱與多尿症之治療方向不同,因此小心記錄自己的飲水/排尿日記,正是自救的起點。

(本文作者為佛教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外科部主任)

星期二, 7月 25, 2006

杜絕空調病 驅寒去邪有方

【2006/07/25 民生報】

【記者林進修/報導】

熱浪來襲,不管居家或辦公場所的空調幾乎都全速運轉,長時間待在室內吹冷氣固然舒服,但部分體質較弱者就易併發「空調病」,非得就醫治療不可。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科主任蔡文興表示,空調病又稱「病態大樓症候群」,主要是室內空調提供的空氣,都是反覆循環使用,其實並不新鮮,加上氧氣的負離子數目減少、正離子增多,會造成人體內分泌紊亂,引發頭暈頭痛、疲勞倦怠、食慾不振、心悸及胸悶等不適。

此外,空調室內及室外的溫度、濕度、氣流等環境落差很大,經常進出其中,易致體溫調節中樞失靈,感冒及鼻子過敏等症狀隨時可能出現。

面對無處不在的冷氣空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提供兩個因應方法,一是儘可能避開冷氣的出風口,另一則是每隔一段時間就站起來活動一下,保持手腳溫暖,趕走外來邪氣。

蔡文興則建議體質較虛的人,每天下午不妨來杯薑片紅茶。他解釋,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胃止嘔及解毒等三大功效,只要經常喝些薑片紅荼,就能防範身體不適。

如果想換個口味,紅糖薑湯也是不錯的選擇。蔡文興說,冷氣房溫度低,容易外感風寒,喝一碗紅糖薑湯,有助於驅寒解表。

一般說來,老人家在冷氣房待久了,肩膀和腰背易受風寒濕等病邪所侵,誘發周圍關節炎,此時可用老薑加水煮沸,放溫後熱敷患部,驅除寒濕痠痛。

蔡文興表示,中醫向來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常待冷氣房的人,也可利用夏日早晨或午後陽光和暖之際來鍛練身體,陪養身氣陽氣和抵抗力,減少冷氣空調的影響。

嘉基組團 赴菲義診

【2006/07/25 民生報】

【記者龐凱駿/嘉義報導】

為發揮人道關懷的精神,嘉義基督教醫院組成「菲律賓義診團」,24日出發遠赴菲律賓Sorso-gon省進行為期一周的義診和宣教服務,希望透過送愛到菲律賓的實際行動,體驗醫療傳道的真諦,爭取良好的國際形象。

嘉義基督教醫院表示,自從美籍醫師戴德森約五十年前來台行醫,創立「嘉義基督教醫院」以來,這份愛與關懷就一直沒有停過,嘉義基督教醫院最近幾年,更將服務觸角延伸至菲籍、泰籍勞工。

秉持著「愛心無國界、醫療無國界」精神,嘉基義診團隊由前院長翁瑞亨、外科醫師廖志思、家醫科醫師李長鴻率領藥劑師、護理師,以及院牧部傳道人員組成,將前往菲律賓米骨區展開為期一周的義診,遠赴菲律賓呂宋島最南端的Sorsogon省進行義診宣教服務。

Sorsogon醫療設備落後,專業醫療人員缺乏,多數人口因長期勞動、營養不足,未能獲得妥善的醫療照顧,常見風濕、糖尿病、痛風、高血壓、腸胃疾病、皮膚病等疾病。

國合會醫療團 台灣的關懷世界發光

【2006/07/25 民生報】

【記者祁安國/報導】

畢業於嘉南藥理大學的張幸運,參加哥斯大黎加醫療服務隊,在熱帶雨林巡迴醫療時,曾遇到跋涉9小時來看病的患者,萬一生病正巧遇到沒有巡迴醫療日,則要走8天的路程才能到達診所,張幸運當時相當難過,心想現實社會剝奪原住民太多,思考究竟能為他們做什麼。

上周才從西非小島聖多美普林西比返國休假的替代役男許承恩說,聖多美曾遭瘧疾肆虐,多靠我國的醫療團執行「抗瘧計畫」,使用非破壞環保的亞滅寧殺蚊蟲,並將瘧蚊隔離,如今聖多美的瘧疾病例已不多見。

宋子莉原本只是參加國合會的志工團,到貝里斯協助當地政府作軟硬體維護工作,協助貝里斯總經弟弟的一個設計案。貝里斯政府原本預計一年內完成,但宋子莉在兩個月就「解決」了這個設計案,震驚貝里斯,最後貝里斯總理延攬為科技幕僚,並被當地媒體稱為「貝里斯科技之母」。

宋子莉當年應徵國合會海外志工,分配到完全沒有聽過的國家貝里斯,她萬萬沒想到,走一趟貝里斯不僅改造了這個國度,也改變了他的一生。

國合會秘書長陳正忠表示,國合會目前定時招考海外服務工作團、外交替代役,從農技、醫療、經貿、資訊和專業技師為主,尤其是外交替代役可以體驗不同的兩種文化,並能替國家作援外工作。

陳正忠說,我國從1961年開始就派遣技術團協助開發中國家,到1996年成立國合會更擴大援助範圍,目前投入的志工己超過兩百多人,而外交替代役男從第一年的36人,到目前的一百多人,服務的地區遍及非洲、中南美洲、南太平洋和亞洲,我國派駐海外的農技團漸漸轉型,同時注入更多的新血。

不過在國合會位於天母的辦公室中庭有一座藍色地球,底座上寫著「奉獻、犧牲、希望」,地球上面刻著四十多個名字,這些都是國合會的英雄,在海外服務意外身亡,有在田裡教作插秧時被雷擊中、有的是排解糾紛被誤傷而亡,但這些英雄的血並沒有白流,陳正忠說,他們讓世界都知道台灣之光,以及來自台灣的關懷。(系列13)

抗癌名藥基利克 引發心臟衰竭?

【2006/07/25 民生報】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醫療專家表示,諾華(Novartis)公司的抗癌名藥基利克(Gleevec)可能對心臟造成傷害。但研究人員同時指出,需要服用該藥的白血病患,還是不宜停用該藥。

美國賓州湯姆士‧傑弗遜大學醫學院教授佛斯(Thomas Force)在23日出刊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中,發表他的研究報告指出,在德州有十名骨髓性白血病患服用基利克後發生嚴重充血性心臟衰竭。

佛斯在電話訪問中說:「基利克是一個很好的藥,患有白血病的人需要它,也確實是一種能救命的藥。」他只是要喚起大眾注意,基利克和其他類似藥品可能會對心臟產生很大的影響。他表示,這些病人在使用該藥2到14個月後,心臟功能發生問題,進而出現嚴重心臟衰竭,在休士頓德州大學安德森醫療中心就醫,他們在使用該藥前,心臟都沒有問題。

諾華公司指出,基利克前半年在全世界銷售額達12億元。

【記者詹建富/報導】台灣諾華公司指出,基利克在2001年上市以來,迄今每年有20萬名白血病患使用該藥,除了美國傳出十名病患出現心臟衰竭外,並無其他案例發生用藥安全上的疑慮。諾華並強調,據該公司瞭解,佛斯教授所發表的研究其實是根據「臨床前研究」,但病患發生心臟衰竭是否與基利克有關聯性,尚待進一步釐清。

諾華公司表示,在基利克的藥品仿單和產品說明書上,即已提醒醫師及用藥者應注意心臟的不良反應,自上市後有關藥品安全性的追蹤,並未出現重大副作用。

植入人工電子耳 重度聽障重獲聽力

【2006/07/25 民生報】

【記者楊心怡/報導】

重度聽障者透過「人工電子耳」如今可以重獲新「聲」!新一代的人工電子耳是繞過受損的聽覺毛細胞直接刺激聽覺神經,更增加語音理解,使得重度聽障者能重獲聽力並改善語言表達能力。

統計顯示,台灣每年有七千多名成人及兩百多名兒童,經診斷為重度到極度聽障。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理事長許權振指出,目前新一代的人工電子耳費用高達81萬元,對很多家庭來說是筆沈重的負擔,不過,新生兒如果出生後即發現有重度聽障問題,至少在六個月大時便要裝助聽器,否則恐影響兒童的語言發展;雖然國外研究顯示滿周歲前裝人工電子耳效果更佳,但他認為一歲半左右再裝就可以了。

目前,估計每年因重度聽障而需植入人工電子耳的新生兒約有70到100例,但目前政府每年僅補助近60個名額,且依家庭經濟狀況分別補助20萬、40萬、60萬,負擔仍重。許權振認為,更不合理的是健保並不給付手術及住院費,但健保每年花在其他人工器官如人工關節的費用,遠多於估計需求的人工電子耳的費用。

退化性膝關節炎 可嘗試針灸治療

【2006/07/25 民生報】

【記者林進修/報導】

只要活得夠老,大多數老人家都逃不了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威脅,行動不便,那裡也不想去,人生頓時變得無趣,此時若能嘗試針灸治療,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據統計,年逾50的中老年人,平均每4人就有3人受到退化性關節炎困擾。年過70更超過9成,其中女性較男性患者略多。這些患者早晨起床或休息後,膝關節會出現短暫的僵硬,通常不超過半小時,且上下樓、爬山或劇烈運動時,症狀加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傷科主治醫師許恆壹表示,就中醫來說,退化性膝關節炎屬「痹症」、「膝痛」及「腰腿痛」範疇。由於腎氣的盛衰對身體的生長衰老有主導的作用,加上肝腎同源,腎主骨,肝主筋,筋骨相連,肝血充足與否,對筋骨的生長有重要關聯。

既然退化性膝關節炎起因於肝腎不足、氣血虧損或感受風寒濕邪所引起,通常以「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為治療原則,檢視發病關節後,再針灸通過的經絡。

若疼痛出現在膝蓋內側,根據循經取穴原則,可取不同穴位來治療。第一組穴位是公孫、膝關、血海、復溜、太谿、陽陵泉。另一組穴位是太衝、中封、曲泉、三陰交、築賓。至於手部相應穴位則為尺澤(肺經合穴)、曲澤(心包經合穴)、少海(心經合穴)。

若疼痛若發生在膝外側,則以足三陽經為選穴依據,第一組穴位是解谿、內庭、犢鼻、足三里、崑崙、委中、承山。第二組穴位是絕骨、足臨泣、陽陵泉、膝陽關、梁丘、伏兔及委陽。至於手部相應穴位則為曲池(大腸經合穴)、天井(三焦經合穴)、小海(小腸經合穴)。

雷射光照眼 老人失智症現形

【2006/07/25 聯合報】

【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美國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用光學設備可篩檢患有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症)的老鼠,這種技術可望應用在人類身上,屆時篩檢老年失智症就像檢測高血壓、糖尿病一樣便捷。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波士頓布萊安婦女醫院的高斯坦醫師使用紅外線雷射光,照射八隻老鼠眼睛的水晶體,成功分辨老鼠是否有老年失智症。這些老鼠半數健康,半數患病。篩檢關鍵在於分辨水晶體裡面是否有β-類澱粉蛋白,因為肉眼看起來水晶體清澈無比,並不表示沒有問題。

老年失智症患者腦部會累積β-類澱粉蛋白,進而影響腦部功能。患者水晶體也會有β-類澱粉蛋白沉澱,看起來像是白內障,但和老年性白內障不同。

高斯坦研究小組認為,這種非侵入性的光學檢查法應可用以及早發現老年失智症,並來追蹤病情發展和療程效果。

美國阿茲海默學會的巴拉德教授評論說,高斯坦的方法便宜又簡便,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水晶體的β-類澱粉蛋白含量多到什麼程度,方可據以辨識人類老年失智症,研究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新型植入式導管 血液透析效能大增

【2006/07/25 民生報】

【記者林進修/報導】

台北榮民總醫院引進新型植入式血液透析導管,植入右心房內的導管前端採Y型分叉,血液再循環率明顯提升,能持續運作半年以上,提供來不及施作動靜脈廔管的腎衰竭患者,一個及時洗腎活命的機會。

台北榮總腎臟科醫師吳義勇表示,在腎衰竭患者的手臂「養」一條動靜脈廔管,作為血液透析通路,向來是醫界的最佳選擇。不過,部分患者廔管動不動就阻塞,只好另接廔管,但時間久了,整條手臂幾已找不到可接廔管的血管;至於為數不少的急性腎衰竭患者,亟需接受血液透析來挽回腎臟功能,動輒一、兩個月的動靜脈廔管接管作業,同樣緩不濟急。

在這種困境下,穿過內頸動脈而在右心房植入血管透析導管,幾已成為近年來普遍採用的替代措施。台北榮總麻醉部主任陳國瀚表示,傳統植入式血液透析導管,其位於右心房內的兩根管子,緊緊相連,血液透析治療時,抽吸的血液容易混在一起,影響血液再循環率,而且導管容易出現栓塞、扭結,減少導管使用期限。

榮總麻醉部一般麻醉科醫師陳品堂指出,新型植入式血液透析導管穿入右心房的部分,改採分離的Y型導管,血液透析的抽吸過程中,這兩根導管就「漂」在血海裡,不會再往右心房內壁貼近,血小板不易凝集而導致栓塞、扭結,抽、吸的血液明顯分開,導管可使用半年以上,血液透析品質當然大幅提升。但這套導管要價2萬元,全民健保並不給付。

氬氦刀殺肝腫瘤 先凍後熱除之

【2006/07/25 聯合報】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急凍技術也可以用來殺死肝腫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昨天發表氬氦刀技術,該院一般外科主任黃銘德說,自今年初引進這項技術後,北醫已治療九名肝癌患者。

黃銘德說,冷凍治療腫瘤並不罕見,但以往多限於治療表淺如皮膚腫瘤;氬氦刀則是以超音波定位,藉由超導刀進入深部腫瘤,將冷凍氣體氬氣灌入刀尖,使其急速降溫至零下一百度至一百七十五度,讓腫瘤變成冰晶,再灌入加溫的氦氣,使腫瘤爆裂,一冷一熱作用下,讓腫瘤壞死縮小。

黃銘德說,雖然氬氦刀對於正常組織毒性小,不過也要避免正常組織被冰凍,因此治療時還是要注意腫瘤的位置,避免傷害到其他器官,而且冰凍範圍直徑不建議超過六公分。

他表示,過去開刀處理深層肝腫瘤,常得把肝臟切掉一半以上,以氬氦刀治療,可減少肝組織切除範圍,讓患者術後維持較好的肝功能,適合不易早期發現的肝癌、攝護腺癌,或組織血管多而無法進行傳統手術的部位。

不過,並非所有肝癌患者都適用氬氦刀。黃銘德指出,如果腫瘤已侵犯到肝門靜脈,或屬於瀰漫型或浸潤型腫瘤,腫瘤體積超過肝臟七成,有腹水或黃疸者都不適合。

黃銘德說,氬氦刀在大陸醫院使用普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核准用來治療肝癌、肺癌、攝護腺癌和腎臟癌。

不過,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詹德全表示,治療肝癌仍以傳統手術,即直接開刀拿掉肝臟腫瘤比較理想,除非患者肝功能不好,切除肝臟腫瘤會造成肝衰竭,再考慮以其他方法治療。

詹德全也提醒,一些較新的癌症手術治療,因為個案數可能還不多,加上有待術後追蹤,建議患者與主治醫師討論,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

要你自費 統統要說不

【2006/07/25 聯合晚報】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紗布、棉棒要自己付錢?手術之後,醫療院所竟向病患收取紗布、棉棒、灌食空針等費用,且情況氾濫,健保局強調,一般材料費健保均已支付,民眾不需付費,可檢舉退費。此外,吊點滴依舊氾濫,非醫療需求,吊大筒百害而無一利。

健保局分析「94年門診申報大量液體點滴注射費情況及執行率」,發現一年內,約有七萬人在基層診所吊大筒,並向健保局申請費用,其中民眾自費吊點滴更是醫療黑數,無法估算。

健保局醫審小組主任高資彬指出,每吊一次點滴,除了材料費之外,醫療院所可向健保局申請75點 (成人)、125點 (小孩)費用。

衛生署一再宣導非醫療必要,勿吊點滴,但是基層診所打點滴歪風又起。根據健保局調查,甚至有部份診所每100人次上門,就有20人被吊點滴。

健保局指出,無法進食、注射藥物、脫水狀態、電解質不平衡、極度低血糖、急救時才需要注射點滴,對心肌炎、心肌梗塞病患,打點滴反而會造成心臟衰竭危險。

如果遇到醫療院所要求自費購買一般材料,可以透過申訴電話,向健保局申請,可要求退費。

星期一, 7月 24, 2006

住戶血糖血壓 醫師遠距監控 健康多層保障

【2006/07/24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國內第一間養生健康住宅即將誕生!住戶每天將心跳、血糖、血氧濃度、呼氣流量、心電訊號等資料,透過網路輸進工研院「生理監測系統」,醫師就會建議住戶該注意哪些身體保健問題。

馬偕醫院、工研院及遠雄建設今天聯合發表國內第一套「遠距健康照護示範計畫」,並發表生理監測系統,提醒民眾自我健康管理。

馬偕醫院院長黃俊雄以糖尿病為例指出,住戶透過光纖系統,將每天血糖資料傳送至工研院平台,醫師上網、輸入密碼,即可進入平台觀看紀錄,一旦發現血糖異常,立即通知住戶,務必按時服藥,或是到院接受治療。

黃俊雄指出,在遠距健康照護示範計畫中,住戶必須擁有「生理監測系統」,包括網路及基本檢測儀器(含血壓、體溫、心電訊號、血糖、血氧濃度、呼氣流量),裝設及使用上都非常簡單。

「生理監測系統」由工研院所研發設計,後續營運經費則由遠雄建設提供,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表示,這套監測系統提供長期持續性的健康管理,未來配合社區定期舉辦的健康諮詢與保健座談,更能提升居住者的身心健康狀況。

工研院院長李鍾熙表示,這是國內第一次將健康照護體系與居家住宅結合在一起。尤其台灣即將成為老年化社會,此試辦計畫具有深遠的意義。

【2006/07/25 民生報】
遠距照護 健康多層保障
【記者張雅雯/報導】

量血壓、體溫是許多民眾擅長的自我保健方法,工業研究院、馬偕醫院與遠雄建設合作「遠距健康照護示範計畫」,透過光纖網路、生理監測平台的建構,未來住戶透過網路傳輸這些生理數據,就有專門的醫護團隊接收監測,提醒民眾注意健康警訊或是建議就醫。

馬偕醫院院長黃俊雄表示,台灣因為就醫可近性高,民眾監測血壓、血糖等生理數據的敏感度很低,有人等到年度的健康檢查才量血壓;有人雖然定時測量,卻沒有按時記錄,導致兩種極端的就醫行為:一是過度緊張而頻頻上醫院、另一是拖延過久而錯過黃金治療期。

示範計畫針對遠雄建設的新住戶,規畫了血壓、血糖、血氧濃度、尖峰吐氣流速、一導程心電圖、耳溫等六個監測項目,民眾將量測結果傳輸到工研院研發的「生理監測系統」,馬偕的醫護人員便會將收到的生理數值比對資料庫中的參考值,如果發現異常,即以電話或郵件告知、提醒就醫。

工研院院長李鍾熙表示,如同提款機改變了民眾領錢的習慣,遠距健康照護也代表一個新的服務平台,讓民眾的居家自我健康管理,有醫療團隊的諮詢支持,除了可及早發覺身體上的疾病,也可避免因為不了解身體狀況而花費的問診時間與醫療成本。

這項將住宅與醫療結合的構想,讓遠雄建設在兩年示範計畫期間,至少得多花一億多元的營運費用。遠雄企業集團董事長趙藤雄表示,為了推廣新的健康概念,他願意採用免費附送的方式,目前正進行20名員工的測試,社區明年春季完工,預計九月會有800~1300名住戶加入計畫,期滿後為了維持這項服務,視接手單位的估算,可能得酌量收取一些基本費。

黃俊雄認為居家生理監測與遠距照護將成為趨勢,除了因應老年人口增加,此外,對於長年在外地奔波的商人來說,若儀器更方便、監測網絡更及時,也是下一波遠距照護的適用對象;不過,他強調這樣的監測不能取代治療,而是提供諮詢與警訊,讓民眾不盲目求醫,不因拖延而釀成嚴重的大病。

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 現代人健康大敵

【2006/07/23 聯合報】

【藍青/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

許多人到了中年,冒出了鮪魚肚,健康檢查時發現血糖、血脂肪和血壓都高了起來,就是所謂「代謝症候群」,是現代人頭號大敵。

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五種(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腎病及高血壓)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如果把它們加在一起,死亡率還超過癌症。

根據衛生署在民國九十一年所做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調查,台灣地區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為15%。

民國92年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的疾病(高血壓、心臟病及腦中風),門診與住院用掉了497億健保給付,佔總額的15.9%。最令人心驚的是,隨著社會進步,這個比率還會愈來愈高。

代謝症候群的主因是細胞對胰島素發生阻抗,主因是體質因素、缺乏運動及肥胖。運動可促進肌肉細胞中與能量代謝相關基因的表現,缺乏運動的人,基因表現不足,造成胰島素阻抗,久之則誘發代謝症候群。

美國有一個自1970年代開始的有氧中心長期研究(ACLS),長期追蹤數萬人的體能與冠心病危險因子間的關係。

ACLS最近在「美國飲食學會期刊」發表的報告發現,代謝症候群在低體能的人群中盛行率為30.9%,中等體能群中為11.6%,高體能群中只有3.2%。也就是說,常運動、體能好的人,代謝症候群的機會可以降低七成至九成。

ACLS將中年人中體能最差的20%定義為低體能,體能居中的40%為中等體能,體能最好的40%為高體能。所以,只要多做一點運動,不要落在最後20%,就可以大幅減少代謝症候群的機會。

做多少運動才有效呢?每天快走30分鐘,就可以明顯促進健康。國內學者的共識也是如此,因此國民健康局大力推廣健走,「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事實上,快走30分鐘,約四千步,是維持健康的最低要求。

每天走路30分鐘,是最低的運動要求。可以早起的人,不妨去附近公園、學校參與晨間運動,既有趣、又健身,何樂而不為?面對代謝症候群,運動是最好的防治方法。

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1.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

2.血壓高於130/85毫米汞柱。

3.三酸甘油脂超過150mg/dL。

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低於40mg/dL,女性低於50mg/dL。

5.空腹血糖高於110mg/dL。

註:上列五項標準中,符合三項以上,即代謝症候群。

資料來源/藍青醫師

醫院商店街 金雞母或院內感染

【2006/07/23 民生報】

【謝武吉】

在醫院設立可媲美百貨公司的商店街,提供琳瑯滿目之服務項目,以滿足病人及家屬各式各項的消費需求,的確是給了病人方便,也讓大型醫院在健保總額限縮下,找到一隻稀有珍貴的金雞母。但是,面對每日川流不息的進出人潮,站在病人安全、感染管制以及傳染病防治的立場,更可能讓醫院埋下一顆不定時的炸彈,一旦爆發大規模院內感染或是傳染疫情,則必須付出大量的社會成本來控制。

回顧92年SARS侵襲台灣時,許多大型醫院不是停診,就是只出不進,使得台灣醫療差點崩盤,期間即有一位病患,因不知自身得到某種疾病,以為只是出現發燒、咳嗽的症狀,由北部回到南部就醫,類似這種可能散播嚴重傳染疾病的患者,是不是可進入我們所認為是方便病人消費的「商店街」走動呢?即使醫院規定病患不得進入餐廳用餐,但不同傳染病可能有不同的傳染途徑,且病患的行動難以控制,上述個案就讓這家醫院因此封院,還有年輕有為的醫療人員因此賠上寶貴性命。

依醫院評鑑制度中,對於醫院感染防治的相關要求,無論「醫療組」、「護理組」、「醫管組」均有明文的規範,而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亦有「疾病管制法」的相關規定,但是這些「文字」的規範,如果遇到實際的疫情爆發時,是否能讓這隻金雞母(商店街),立即作出適當反應,讓人潮立即疏散。而醫院商店街的設立還必須思考的是,是否違反建築、消防、商業管理等相關法規?

對於未來,我們一定要去「想」及「看」,面對醫院商店街可以預見的缺點,是否已著手去預防或改變它?預防勝於治療,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難道非得到某個疾病再度大流行時,再作考量嗎?

另外,衛生主管機關的長官們,心中應該是最清楚的,卻讓小小的台灣硬是擠出那麼多家的醫學中心(最近又多了2家),問問負責醫院評鑑的醫策會,這些醫學中心真的夠資格嗎?手握評鑑大權評鑑委員們,你們的心態為何?台灣實在禁不起再一次的SARS大海嘯衝擊,光光是海嘯所引起的漣漪,就足以讓整個醫療體系崩盤,反觀歷史上幾個原本國力強盛的國家,結果卻因鼠疫或其他傳染病疫情無法控制而步上滅亡之途,照台灣現在畸形的倒金字塔型醫療生態發展趨勢,不用等到對岸的武力犯台,自己就先因疾病防治的漏洞而毀滅。

(作者為台灣地區醫院協會秘書長)

健保改革的「政府效率魔咒」

【2006/07/23 民生報】

【陳敦源】

日前傳出「二代健保」改革,在執政黨的內部產生爭議,衛生署對於能否在年底前完成將健保收費制度從職業別轉成家戶所得的修法工作,已經趨於保守。回顧十年來健保的成立與改革,似乎已經出現一個無法脫身的「政府效率魔咒」,這個魔咒是一種論述,讓政府推動制度改革缺乏政治可行性。

這個論述如下:「健保是政府的責任,健保財務出了問題,是政府管理不善甚至是包庇貪污的問題,只要政府負起責任,健保的財務不是問題」。目前任何推動健保財務制度的改革作為,只要牽涉到檢討財務危機的問題,前面的論述幾乎是社會上不用討論的共識,我們可以從2005年初健保公民會議的共識結論中,看到它的影子,簡單來說,健保財務問題被簡化成政府效率的問題。

這種論述最大的迷思,就是忽略健保財務問題的來源是多元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民眾將健保這個社會保險當作社會福利來使用;但是,在民主政體中,政治人物永遠不會將健保的財務問題歸責給握有選票的人民,因此,執政者「健保絕對不能倒」意念的背後,主要是政治上的選舉影響而非健保財務效率的考量,因此,健保政策的專業被夾在中間,動彈不得。

當人民普遍認為健保財務問題來自於政府時,只要政府提出變動人民的財務責任的改革作為(不論是漲健保費或是改變收費結構),前述的魔咒就會指導人民檢視政府是否負起它的責任;然而,什麼時候才叫做「責任盡了,可以漲保費了?」比方說,健保局在查核健保不法的事上,是否要像警察破案一樣,將犯罪證物與罪犯在媒體前曝光?事實上,有媒體經驗的人都知道,這種曝光也可能有相反的意義,就是人民會說:「你看吧,我就說健保有許多黑洞,當然更不能隨便漲!」這就是魔咒討厭的地方,沾上了就脫不了身。

「二代健保」改革,若要規避這個魔咒的方式之一,就是強調收費方式的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公平」,而不是「效率」,事實上,前行政院長謝長廷任內,曾經發生林志玲在大陸被馬踩傷,回台之後發現她只需要繳非常少的保費,引起社會譁然;當時謝院長曾經嗅到社會改革的動能,曾想順勢推出二代健保,後來因為政治紛擾而停歇,殊為可惜;至於當下或是今後是否還有遠離財務危機的氛圍,讓衛生署專心行銷二代健保的「公平」意義,值得懷疑,因此,健保改革的「政府效率魔咒」還會在台灣的上空盤旋好一陣子了!

(作者為政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西醫抗「日」 拒絕變黑

【2006/07/23 民生報】

【記者沈尚良/專題報導】

夏日是陽光的季節,有活力,讓人想往外跑,但往外跑卻也最傷皮膚。郭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郭紹箕提醒,美白要從根絕變黑開始,等黑了要再美白回來,那可要事倍功半了。

郭紹箕醫師指出,位於真皮層與表皮間的黑色素細胞,負責製造黑色素。黑色素細胞核中,黑色素的製造原料是由酪胺酸,由氧化←作用,最後形成黑色素。會造成黑色素大量製造,與夏天有關的原因就是日光照射,所以「夏日美白大作戰」要從防曬開始做起。

皮膚會變黑,主要是因為陽光中含紫外線,包括了UVA、UVB、UVC三種波長,波長越長的穿透力也越強。其中,UVA可以透過表皮達到真皮層,易使皮膚衰老;UVB只能達到皮膚表層,易讓皮膚曬傷。

要作個白皙美人,郭紹箕提出了全面防曬八要點:

1.從事室外活動都應該塗防曬品SPF15-30,且應隔二至三小時擦一次。

2.除塗抹防曬物品外,外出時須戴帽子、撐洋傘,穿長袖衣褲保護肌膚。

3.盡量避免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紫外線最強時在外面活動,因為此時陽光最強烈,對皮膚的傷害最大。

4.大氣中的雲層可以減少50%紫外線,但非全部所以陰天時還是需要使用防曬品。

5.游泳時也應塗防曬品,且須選用防水係數高的防曬品。

6.遠離人工添加物、少吃油炸物質、刺激性的東西,這些都會導致黑色素沈著及雀斑的生成。

7.多聽音樂,有充足的睡眠及運動,緩解生活壓力也是健康肌膚美白的好方法。

8.避免長時間照射人工太陽燈,多吃柳橙、柳丁、奇異果等含有大量維生素C的水果,能幫助還原黑色素,協助美白,增進免疫力,讓人擁有好氣色。

要是真的變黑了,除了依照八要點,持續「長期抗戰」慢慢白回來之外,可以考慮尋求醫學美容扳回一城。

郭紹箕指出,醫學美容可以提供的方法,有很多種,像左旋維他命C美白導入法,利用儀器物理原理,藉由聲波振動,將原本不易穿越皮膚屏障的物質導入皮膚增加吸收,達到美白效果。脈衝光與雷射,屬較侵入性手法,無法一次解決所有斑點的問題。鑽石微雕、超聲波鏟皮則能代謝掉暗沈老舊的角質層,協助更新肌膚,使皮膚光滑有光澤。

其他還有:果酸、A酸、植酸等外用藥,需醫師指導使用,能改善皮膚暗沈、細紋,使肌膚美白;或口服維他命C等。

中醫美白 內服外敷

【2006/07/23 民生報】

【記者沈尚良/專題報導】

在醫學美容的一片熱中,似乎美白成了西醫的專利?其實不然!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李純青表示,美白不是今天才講究,古人也有「一白遮三醜」的觀念,美白方可是該有的不會少,連古代帝王、后妃所用的美白方「七白散」、「八白散」都留到今天。

李純青醫師指出,中醫看美白的問題著眼於幾項:與皮膚有關,因皮膚在上、在外、在表,易感受風邪,所以常選用白芷、細辛、防風、羌活、白附子、獨活等「風」藥;與五臟精血不足有關,所以要調理氣血,增加皮膚細緻與光澤,藥有當歸、人參;與六腑實邪留戀有關,會有粉刺、斑點、臉腫等,選的是清熱解毒、清熱燥濕的藥,像菊花、連翹、黃芩、黃連、薏仁等。

這些都須經中醫師辯證,用內服藥調理身體。但可以配合外敷中藥面膜及防曬措施,讓自己能夠當個夏日白皙美人。

李純青說,中藥美白面膜約可分為四類:

1.抗氧化美白。黑色素母細胞經連串氧化反應後製造出黑色素,抗氧化劑能抑制黑色素形成,並可刺激膠原蛋白增生。中藥有桑白皮、珍珠粉。

2.去角質美白。綠豆粉、桃仁粉可以去除角質、促進肌膚新陳代謝,使肌膚晶瑩剔透。使用以晚上為佳,如用後有刺痛感或皮膚明顯乾躁,應該洽詢醫師。

3.阻斷性美白。由於酪氨酸經酪氨酸←氧化可形黑色素,可阻斷酪氨酸←作用的就有美白的效果。中藥裡有「白」字的多屬於此類藥物,像如白芨、白芷、白歛等。

4.抗發炎美白。重點在抑制紫外線造成的發炎反應,防止皮膚發黑,可以用甘菊、甘草、薏苡仁等煮成水溶液來洗臉。因為藥效溫和,尤其適合敏感性的肌膚。

李純青表示,要選用那種面膜,應該依據自己的皮膚狀況,除了直接用中藥粉外,也可以用科學中藥粉,配上適當的溶液後使用。她說,蛋白有胺基酸,可以當作收斂劑,適合油性膚質的人;中性膚質的可以選用甘潤效果的蜂蜜或滋潤效果牛奶;乾性膚質則用蛋黃或乳液。在均勻攪拌後,就可以塗在臉上變成中藥面膜,最後再以水洗去,既簡單又有效,還很便宜。

李純青也提到古代帝王、嬪妃的駐顏美容方有七白散,用的是白芷、白歛、白朮、白伏苓、白芨、白附子、細辛;八白散用的是白芨、白伏苓、白附子、白芷、白僵蠶、白丁香、白丑、白蒺藜

錯植精卵 小孩滿三歲只能認了

【2006/07/24 聯合報】

【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國內發現人工生殖時疑似搞錯精子案件,依立法院初審通過的人工生殖法草案,未來就算精、卵遭掉包,讓夫妻中一人淪為「冤大頭」,必須在子女出生之日起三年內提起否認之訴,一旦逾期,只能「認帳」。

醫師錯植精卵,許多民眾認為這是嚴重業務疏失,但不只目前審議中的人工生殖法草案對此毫無罰則,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薛瑞元昨天表示,醫療法、醫師法也都未特別就此加以規範,只能回歸民法,請求損害賠償。

薛瑞元說,醫師法規定,醫師在業務上有重大過失行為,醫師公會或主管機關可移付懲戒,但前提須造成患者死亡、重傷或影響健康等,才適用上述條文。若真發生錯植精子事件,衛生單位將要求醫院改善,至於受害父母,則須循法律途徑求償。

但薛瑞元說,從實務上來看,這案子有點奇怪,理論上,冷凍精子較可能出現搞錯的情況,至於新鮮精子,除非是同時也有其他不孕夫妻在做人工生殖,否則弄錯機率應該不高。根據高雄這個被誤植精子的當事人說,當時確有七、八對夫婦同時作人工生殖。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表示,為避免人工生殖時,太太拿男友精子來訂做寶寶,或先生用兄弟、朋友的精子充數,人工生殖法草案才特別規定,夫妻一方若能證明是在被騙或脅迫情況下做人工生殖,可在發現之日起六個月內,提起否認之訴。

但草案也規定,只要子女出生之日起滿三年,就不得提否認之訴。換句話講,小孩滿三歲後,就算先生突然發現「種」不是自己的,或老婆得知自己生下的其實是先生兄弟、朋友,甚至是老公外遇的孩子,也不能不認。國健局說,這主要是考量到孩子,不希望他們的身分一直處在懸而未決的狀態。

ㄋㄟㄋㄟ邊喝邊睡 造成一口爛牙

【2006/07/23 民生報】

【記者楊心怡/報導】

沒有牙齒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它也發生在僅兩、三歲的小朋友身上。但這些小朋友不是因為正常的換牙,或還沒長牙,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一般牙醫科主任廖春美指出,很多小朋友是因為「奶瓶性蛀牙」導致整口牙都蛀掉,只剩下排四顆門牙是正常的。

所謂奶瓶性蛀牙,顧名思義就是不當使用奶瓶造成的蛀牙。嬰兒剛出生時就必需哺餵母乳或以奶瓶餵食。剛出生的嬰兒沒有牙齒,因此不必擔心因奶瓶餵食而造成蛀牙。但幼兒漸漸長大之後,約九個月至一歲時,長出上顎門牙,如在這時仍延續嬰兒期的餵奶方式,則很可能會造成奶瓶性蛀牙。

另外,若幼兒有睡前吸奶的習慣,邊吸邊睡,睡著之後,由於唾液分泌減少,造成高濃度的奶水附在齒面上,成為細菌的溫床,也易造成奶瓶性蛀牙。

但有很多媽媽辯稱說,她都是餵食母奶,為什麼還會蛀牙呢?廖春美說,現在坊間的兒童奶粉很多是仿照母奶的成分,但把糖份降低,因此母奶中所含的糖份反而還較高,導致兒童蛀牙的機率反而比喝牛奶的機率還大。

因此,廖春美建議,在幼兒尚未長牙前,可用紗布沾冷開水擦拭牙齦,一旦幼兒開始長牙,便可用刷頭小的幼兒型軟毛牙刷幫幼兒清潔。「讓小朋友適應牙刷在牙齒上的觸感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突然要他用牙刷刷牙,小朋友也會反抗。」廖春美也提醒媽媽們,吃點心與吃飯的時間每次不能超過30分鐘,牙齒長時間浸泡在食物裡,飯後沒時間刷牙清潔,也易造成齲齒。

不當使用奶瓶不只會造成奶瓶性蛀牙,超過三、四歲還在使用奶瓶的小朋友,還會產生暴牙;這同樣會發生在常常吸手指、安撫奶嘴用太久的小朋友身上。廖春美說,這是因為奶嘴會影響牙齒發展的位置及齒槽骨的形狀。「很多小兒科醫師會說奶嘴有安撫幼兒心理的作用,但我們牙科醫師認為,應該是找到小朋友哭鬧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塞奶嘴應付。」

至於何時該戒除吸手指或吸奶嘴的習慣,學者說法不一,兒童牙科醫學會的建議:一、在恆牙萌發前,密切觀察有這類習慣的小孩,不一定要馬上戒除。二、2歲之前將吸奶嘴的習慣戒除。三、9個月大時可以開始停止使用奶瓶餵食,最好在周歲時完全戒除。

喜願兒阿儒 赴德國圓夢

【2006/07/23 民生報】

【記者林進修/報導】

13歲的阿儒從小在爸爸開的汽車美容保養廠長大,耳濡目染下,對汽車瞭如指掌,希望將來有一天能擁有一輛頂級賓士車,但這個夢想卻在6年前確定罹患伊文骨肉瘤時,變得遙不可及。所幸,在喜願協會幫助下,阿儒昨夜在爸媽及妹妹陪同下搭機前往德國,參觀賓士車廠及博物館,「雖買不來,摸一摸也過癮。」

中華民國喜願協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兒童神經外科主任黃棣棟表示,協助重症病童圓夢,向來是該協會的宗旨。阿儒6年前罹患伊文氏骨肉瘤後,除了開刀,還接受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但兩次的復發卻讓他備感痛苦,進而排拒繼續治療,看得爸媽心疼不已。

經側面了解,喜願協會知道阿儒對模型車情有獨鍾,這些年來利用自己的壓歲錢蒐集了上百輛,不時戴上白手套賞玩一番,或搬出整套的組裝工具,一一拆解再組合。在所有模型車中,他尤其喜愛賓士車,所有車款的背景及性能,他幾乎倒背如流。

阿儒的媽媽說,為了探究賓士車的背景,阿儒平常就蒐集與賓士車有關的報導,並隨時上台灣及德國汽車網站瀏覽,幾乎如癡如狂,常不經意透露出到德國參觀賓士車廠的願望。不久前,當阿儒抗拒繼續接受化學治療時,她才和喜願協會商量,並在台灣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贊助下,決定這趟德國參觀之旅。

「Dream is power!」(夢想即是力量!)台灣戴姆勒克萊斯勒總裁葛福睿(Wolfram Geisler)表示,百年前,為了實現人類可以自由移動的夢想,該公司創辦人製造了全球第一輛汽車;如今,他們也將以同樣的精神,為一名13歲的小男生圓夢,安排他和家人前往德國,一起參觀位於斯圖加特的賓士博物館及工廠,貼身了解他最喜愛汽車的歷史。

「我很驚訝他對汽車的了解,竟是如此專業,」葛福睿說,「而且還只是個13歲的小孩子。」登機前,他特地送給阿儒一份神秘禮物———一輛最新款的賓士300SLR模型車,希望阿儒在結束這趟參觀之旅後,重燃生命力,徹底擊潰病魔。

黃棣棟表示,阿儒是喜願協會協助的第688名個案,他相信走了這趟德國的圓夢之旅後,阿儒會更堅強地面對病魔挑戰,不向命運低頭。

新聞辭典》伊文氏骨肉瘤

發生在青春期的骨癌有兩大類,一是骨肉瘤,另一就是伊文氏骨肉瘤(Ewin's sarcoma)。

伊文氏骨肉瘤常見於十幾、二十歲的年輕患者,好發於大腿骨等長骨的骨幹中央及扁平骨,患處會有腫痛等臨床症狀,其疼痛感在夜間尤其明顯。發病原因不是很清楚,除外科手術外,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都是患者可以選擇的治療方式。

觀點》黃達夫:醫界浮士德 教出趙建銘

【2006/07/24 聯合報】
【本報記者陳惠惠】

醫界發生趙建銘事件,長期關注醫學教育的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難過得直說,整個社會,都把醫師跟收入好畫上等號,醫師一有機會,行為就脫軌,「醫學教育不徹頭徹尾改變,這樣的例子還是會再發生。」

對於醫學倫理教育,黃達夫感慨地說,老師若說一套、做一套,如何讓學生相信。台灣醫界教育環境,製造出趙建銘這樣的產物,並不奇怪,若製造出非常有正義感、正直、為病人著想的醫師,才是異類。

以下是訪談內容,以第一人稱記述:

不管趙先生這事的最後結局如何,我們可以當成一個人在行為上脫軌。我們要想想,醫師養成過程是不是出了什麼差錯,一旦有機會,他們的行為就脫軌。

從大環境來看,多年來,大家都認為是做醫師是一項很好的「職業」,而不是把它當成「志業」。職業是為了賺回生活費,志業是自己想要去做、喜歡做,且做得好的事。把醫師當志業,是從關心別人、解除別人痛苦裡得到快樂,付出是絕對多於收入的。

醫師不管收入多少,付出一定要超過收入,才會覺得快活,這樣的觀念應該要在台灣確立,但整個社會,都把醫師跟收入好畫上等號。這兩天看報紙,不得了,這個人想進醫學系,那個人也想,社會也覺得女兒嫁這樣的人是不錯的。但這是不正確的,趙先生就是這樣的環境出來的。

在這種情況下,醫師學了一身技術就是為了要有好的經濟,從沒想到別人的痛苦。就有學生問我,是不是能教他如何一診可以看一百人,為何要看一百個人,說穿了就是跟收入有關。

不只如此,整個養成過程裡,看到老師在很短時間看這麼多病人,口裡講的卻是要好好看病人,當老師言教跟身教相牴觸,你會相信嗎?用這樣的方法教學生,學生當然會覺得社會就是講一套,做一套。

我在美國當住院醫師時,看到老師做會覺得很窩心,自己也跟著做,老師會給我正面肯定。我變主治醫師時,他邀請我留下來,等於是肯定我的作為,我在肯定的環境裡不斷成長成熟,用同樣的方式教學生。

但回到國內,卻發現從醫學生、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他們心裡有很大的問號,不斷問自己在做什麼,很掙扎。

我覺得,台灣醫學、倫理教育百廢待舉,沒有一樣不需要改。選擇要不要當醫師,不應在高中的時候就做決定,選擇志業是非常嚴肅的決定,尤其醫師是種付出多於回收的終身志業,應等到大學畢業時再做決定。像美國就是學士後醫學院,澳洲一半也是。

大家談的醫學倫理教育,其實就是身教。老師是有道德觀的人,你在他旁邊,就會嗅到正確的道德觀。所以,我們不只要挑選醫師,還要慎選老師,才會有更多的典範在校園裡。大環境要改,整個教育部、衛生署的政策都改,教育部把醫學系當成一個系,他們不曉得,台灣一年醫療支出是六、七千億元,醫學這個系一年要用掉六、七千億,比用在國防的錢還多。

當醫師無時無刻不面臨誘惑。開一個刀,究竟是為病人好或全為自己?或者一部分為病人、一部分為自已?藥商開一百萬,要你開藥給病人,你究竟開不開?歌德筆下的浮士德,為獲得青春出賣靈魂,現在有現在的浮士德,不少人不斷想出賣自己的靈魂。

但若是一位稱職的醫師,只要不拿不該拿的,就不會違法,法律畢竟是最低的要求,道德觀遠在法律之上。趙先生的故事其實是冰山一角,埋在水面下看不到的更多。

查證→歸類→登錄→統計 專人檢核死因註碼

【2006/07/23 民生報】

【張雅雯】

據統計,台灣地區每年約有12萬多人往生,而在衛生署統計室的中部辦公室內,就有8個工作人員負責國人死因註碼,他們平均每人每天至少得完成50份登錄資料,一旦需要文件往返,查證更加費時,是每天對「死亡」最斤斤計較的人。

按理說,登錄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然而,由於每個醫師對死因的認定或詮釋方式,未必符合統計上的規定,最常見的就是只寫心臟衰竭這類死亡機轉,需要透過電話聯繫、發函,與開立的醫師討論病歷來確定死因;此外,以肺結核等傳染病為例,統計室也會跟疾病管制局索取通報資料來核對,曾有一名死者死因欄寫著「小兒麻痺死亡」,檢核時被質疑,進一步追查才發現,原來這名死者的確是小兒麻痺患者,但是跟致死無關,由於醫師錯誤的填寫,讓疾管局虛驚一場。

衛生署統計室專門委員陳麗華表示,檢核的目的,就是希望清楚歸類死因,然而,依然有部分死因無法被確認,必須歸到死因註碼上「診斷欠明及不明病因」這項,但是比例都不到一成,不影響統計的精確度。

陳麗華指出,不明病因死亡中,有不少屬於年長老衰者,然而目前官方依舊使用第九版的死因分類標準,因此沒有特別獨立出「老衰」這個項目,不過最新版的分類標準已經納入,目前衛生署也在試用中。

揭開死因統計的面紗

【2006/07/23 民生報】

【記者張雅雯/專題報導】

每年衛生署都會公布最新出爐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這項統計數字,是列管每一張死亡證明書累積而成,然而,患病人數越多的疾病別,未必死因名次就一定往前提升,因為衛生署統計、比較的是致死最原始原因,因此尚未能有效控制的惡性腫瘤(癌症),24年來始終高居首位。

衛生署統計室專門委員陳麗華表示,統計十大死因的目的,在於預防。為了產生這項公衛的意義,目前比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要求醫師開死亡證明書時,死因欄不能只記載心臟衰竭、身體衰弱的當下狀態,而是要明確填寫造成死亡的原始以及潛在病因,串聯成有先後因果順序的「病因鏈」。

因此,有人雖然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粥樣硬化性冠狀動脈疾病,但最後因急性腎衰竭而死亡,醫師根據檢驗結果及病歷摘要,會推論是糖尿病引起高滲透性非酮酸昏迷、再造成急性腎衰竭,而將死因歸類到「糖尿病」中;而惡性腫瘤若發現的期別越晚,癌細胞轉移到其他器官,容易導致併發症而致命,這也是為什麼罹癌人數未必增加,卻始終是國人最主要的死因。

目前追查一個人的死因有兩個管道:一個是醫療院所的死亡通報,一個是民眾拿死亡證明書到戶政單位辦理註銷。陳麗華表示,統計方式有賴於明確的死因判定,每個月衛生所、衛生局會向戶政單位索取死亡證明書影本,初步核對基本資料,之後統一送到衛生署統計室,由8名工作人員逐張複審,如果死亡證明書的資訊不夠清楚,或是不符合填寫規定,需要重新確認、甚至要求對方修訂,檢核無異後再登錄死因註碼。

最新的十大死因排行榜依序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肺炎、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炎、自殺、高血壓。陳麗華表示,若從單一死因資訊來看,醫師對原死因的判定影響非常大,解讀這項排行榜時,應該也要看相關疾病的相對增減人數;新版的死因分類標準,也可以把非致命的相關病因建碼,未來可望朝多重死因的方式發布,更符合防治目的。

大陸抗癌新藥 國際評價高

【2006/07/24 聯合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大陸宣布一種可以餓死癌細胞的國家一類新藥「恩度」,昨天面世。大陸專家稱,「恩度」為世界首例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其成功上市填補了使用血管抑製劑類藥物治療腫瘤的空白。

「恩度」研製成功,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全球最具權威的自然科學雜誌「自然」之「生物技術專刊」,即發表一篇名為「中國為實驗藥物打開了方便之門」的文章,談及「恩度」的成功。哈佛大學新創辦的雜誌「夢」也作出了「新星升起在東方」的高度評價。

中新社報導稱,由於手術和放、化療的治療方式各有利弊,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希望找到一種可以更安全、有效地治療癌症的途徑。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羅永章和以他為主的留美博士研發團隊,歷經八年探索,根據「腫瘤餓死理論」研發出這項創新藥品並獲得重大突破。去年九月,「恩度」獲得國家新藥證書,成為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一類抗癌新藥。

在「恩度」臨床實驗方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聯合全大陸廿五家臨床醫院,進行近五百例大規模臨床實驗。實驗結果顯示,該藥物療效確切,無耐藥性、副作用很小,能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美研究發現 常吃低脂乳製品血壓較低

【2006/07/21 民生報】

【編譯錢基蓮/譯自紐約時報】

美國心、肺、血液研究所對將近5000人做的一項心臟研究發現,經常吃低脂乳製品的人可能比較不易有高血壓。

由哈佛大學醫學院Luc Djousse主持的這項研究發現,吃乳製品與高血壓、收縮壓較低有關。每天吃兩份以上低脂食品,如牛奶、乳酪、優格的人,血壓較低。

研究員在《高血壓》期刊發表研究報告說:「我們的發現支持多吃低脂乳製品降低血壓的建議。」這項研究並未接受乳製品業者贊助。

現有降低血壓的建議,除了按時服藥之外,就是多運動,多吃蔬果和全榖物,還有攝取鉀、鎂、鈣,而這些都是乳製品含有的營養素。

研究員指出,以前的研究並未發現具說服力的證據,證明乳製品與血壓之間的關連,因此有人提出乳製品的好處會不會被裡面所含的飽和脂肪抹殺了。

不過,這項研究雖發現乳製品與降低血壓的關連,但卻不了解兩者有關的原因。光是鈣不足以產生這個好處,所以應與其他營養素有關。

「狄芬諾西來」毒品新寵 過量會要命

【2006/07/21 民生報】

【記者張雅雯/報導】

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昨天提出警訊,被列為二級毒品及管制藥品的「狄芬諾西來」成分,至五月為止已檢出12件,顯示該毒品的濫用有增加趨勢,由於「狄芬諾西來」在中國大陸是合法的止瀉藥,可能成為主要的走私來源,值得有關單位注意。

「狄芬諾西來」是合成的鴉片類製劑,可抑制痛覺、減緩腸蠕動,然而也可能產生惡心、嘔吐、抽搐、呼吸停止等副作用,因此許多國家都將其列管,如在加拿大、義大利列屬第一級管制藥品,美國、德國、瑞典則跟我國相同,列屬第二級管制藥品。

國外研究曾發現,攝取過量「狄芬諾西來」會引發急性中毒死亡,雖然國內迄今沒有傳出致死案例,但是也沒有核准該類藥品製劑。然而,根據管制藥品局統計,送驗檢出「狄芬諾西來」成分的案子,從民國91年的一件、92年及93年各兩件、94年的八件,今年不到半年已檢出12件,成長速度驚人。

官員指出,由於「狄芬諾西來」在中國等少數國家是合法用藥,可能透過走私在國內市面流通,除了呼籲民眾不要從國外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更不得從事販賣行為,否則可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送辦。

植入式避孕棒 讓你忘了它

【2006/07/21 聯合報】

【編譯夏嘉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18日核准植入式長效避孕棒Implanon 上市。這種火柴棒大小的塑膠避孕棒只含黃體素,體質不適合雌性激素的婦女也可用。Implanon避孕效果號稱媲美子宮內避孕器,且植入、取出都簡單,植入一次可用3年。

Implanon植入上臂內側,之後就可以忘了它,不像口服避孕藥必須天天定時服用,一旦忘了吃就前功盡棄。美國教堂山北卡羅來納大學婦產科教授葛林姆斯指出,Implanon的效果在各種避孕方式中名列前茅,「可與男性絕育手術相提並論」。

FDA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942名受測婦女取出Implanon都沒有困難,取出後也能很快恢復生育能力,有人取出後30天就如願懷孕。Implanon問世8年來,已上市的國家罕有Implanon植入後找不到的案例。FDA指出,Implanon就算植入後不見蹤影,只要以超音波或磁振造影(MRI)掃描就可發現下落。

Implanon對不急著生小孩或不適用雌性激素的婦女是一大福音,但有植入後經期可能不規則,甚至停經的副作用。再者,它尚未以肥胖婦女進行臨床試驗,無法預料能否幫助新陳代謝異於常人的肥胖婦女有效避孕。

Implanon製造商Organon USA公司發言人表示,這種避孕棒的售價應該不會超過1000美元(約台幣3萬3000元),一般口服避孕藥3年份約需1800美元。

植入式避孕棒先前已有惠氏藥廠製造的諾普蘭(Norplant),但一次要植入6根,取出也得大費周章,還有憂鬱、不正常出血,甚至性格改變等副作用,現已停產。

早產高危險群孕婦 選大醫院生產

【2006/07/21 民生報】

【記者胡恩蕙/報導】

一名年僅20歲的年輕媽媽,前幾天剛生下28週大、體重才1098公克的早產兒,嬰兒因為早產併發動脈導管過大,必須接受心臟手術。這個媽媽每天都站在保溫箱前哭,「沒想到自己會早產」,她說。

馬偕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許瓊心說,這名母親很年輕,前一胎才八個月大,其實,青少年懷孕、兩胎間生得太密,原本就是早產的高危險群。

另外,早產的危險因子包括青少年或高齡孕婦、低社經地位、身體質量指數低於19、抽菸、早產病史、多胞胎懷孕、早期破水、子宮頸閉鎖不全等。許瓊心表示,很多孕婦沒有意識自己是早產高危險群,在基層醫療院所生產,等到早產再用救護車將孩子送到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學中心,但路程顛簸會增加新生兒腦出血機會,及延遲治療呼吸窘迫時機。她呼籲孕婦若是高危險群應選擇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學中心生產,才能給予早產兒完整照護。

升升小腸無法運作 「便便」成珍寶

【2006/07/21 聯合報】

【記者王瑞伶/高雄報導】

四歲三胞胎的老二陳奕升小弟弟,早產又罹患壞死性腸炎,吃什麼都拉,經過12次手術,前年四月起接受全靜脈營養注射,每天打針20小時,只能吃澱粉類食物,從小至今只有一次「大便」正常,父母親特別拍照做紀念。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曾馨誼說,壞死性腸炎是發炎導致腸壁內側傷害,體重少於1500公克的早產寶寶罹患機率高,症狀有腹部腫脹、腸穿孔、腹膜炎。

陳奕升父親陳冠灼說,他太太張素蓮懷孕第六個月(28周),三胞胎提前報到,老大和老三出生時健康,老二奕升體重只有970公克,滿月時腹部嚴重腫脹,醫生診斷罹患壞死性腸炎。

陳奕升出生後在保溫箱待五個月,動過三次手術,小腸切到剩30公分(正常200公分),無法運作,除了特殊配方奶粉能夠吸收,其他吃什麼、拉什麼,滿月時身材瘦小,翻身、走路、講話都不會。

兩歲時,陳奕升又出現嚴重低血糖併發敗血症住進加護病房,醫生數度宣布病危,陳冠灼不忍兒子被病魔折騰,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沒想到隔天病況好轉。

陳冠灼夫婦聽從醫生建議,讓奕升接受全靜脈營養注射,開了九次刀在胸膛壁和大血管植入中央靜脈導管,以便傳輸藥物。

兩年來陳奕升每周到高醫換針頭,每天在家20小時吊點滴補充營養和水分,還吃託人從香港買的短鏈蛋白胜←特製奶粉。

陳冠灼夫婦說,奕升未治療前每天腹瀉四到六次,治療後腹瀉症狀明顯改善,有一早上起床起大便竟然是硬狀,馬上拍照留念,「這是四年來唯一正常的大便,非常珍貴!」

陳冠灼夫婦昨天中午抱著三胞胎在高醫亮相,目前體重10公斤的陳奕升只能吃媽媽餵的白飯。

4歲童小腸僅30公分 天天吊點滴活命

【2006/07/21 民生報】

【文/林秀美】

每個周末上午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門診,都可看到一對夫妻大手牽小手來報到。快滿四歲的「升升」因為需要「超營養」的點滴來維持生命。

一年多來,升升的體重從一歲多的3.5公斤增加到10公斤,且長得活潑可愛,升升的父母昨天興奮地帶著三胞胎及一籃水果到醫院向醫護人員致謝。

升升是28周早產的三胞胎之一,出生時體重970公克。但在滿月之際,不幸發生了壞死性腸炎及腸穿孔,連開三次刀,最後小腸只剩下30公分(小腸若小於25公分,即無存活機會),只能服用特殊配方奶粉(即完全水解蛋白奶粉),或吃白米、麵等澱粉類食物,無法接受其他食物。因此,醫師建議須一輩子接受全靜脈營養注射,也就是每天在家「吊點滴」。

高醫小兒科醫師曾馨誼表示,壞死性腸炎是一種因發炎反應而導致腸壁內側的傷害,主要好發於早產兒。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早產寶寶,發生壞死性腸炎的機率約6~10%。

胃繞道手術 150kg胖妹成功甩肉披嫁紗

【2006/07/21 聯合報】

【記者潘欣中/桃園報導】

2年多前,因內分泌失調暴肥到150公斤的劉小琦,初戀的她自卑到不敢和男友見面,旁人無心的冷言冷言,讓她沮喪到極點,後來以腹腔鏡胃繞道手術治療後,減重95公斤,重拾彩色人生。

「李威傑醫師,感謝你,如果不是你,我恐怕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敏盛醫療體系昨天在經國院區舉行31周年院慶,27歲劉小琦到院向李威傑醫師表達謝意,憶及治療前超級胖妹的人生際遇時,不禁數度哽咽、紅了眼眶;她感性地說:「李醫師不僅幫我甩掉了一身的肥肉,更讓我找到人生的幸福,是我的『救命恩人!』」

「3年多前,我還是50多公斤的標準身材,後來感覺月事不順,身體開始像吹氣球似地胖了起來,運動、斷食、吃減肥藥都嘗試過了,就是沒用,2年3個月前到達最重的150.1公斤,那時候,不僅走路吃力,呼吸都不順暢,還坐壞一張辦公椅,嚇壞所有同事。」劉小琦說,那時暴肥的模樣,自己看了都討厭自己。

「有回和朋友在餐廳吃飯,鄰桌一位小女孩不停向媽媽吵著要吃某樣東西,媽媽手指著我的方向『恐嚇』小女孩說,再吃,就會變得像那位超級胖姊姊那麼醜。」劉小琦氣得當場離席。

她怕嚇跑初戀男友,用盡各種謊言「躲」了男友快1年,僅靠電話連絡,直到做完手術減重成功,才鼓起勇氣向男友「自首」,2人在今年3月結婚。

敏盛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王偉說,劉小琦屬於病態型肥胖,肥胖若已達病態性肥胖程度,體重控制便需醫療專業介入,手術治療是目前唯一有效且持久的減重治療方式,腹腔鏡手術問世後更大幅提升肥胖手術的安全性,腹腔鏡胃繞道、胃束帶及胃縮小手術,已是治療病態性肥胖的主流,手術後部分會有骨質疏鬆、貧血等合併症,必須定期追蹤營養狀況。

健保溢付款下周追繳 7成醫院2成診所申請分期

【2006/07/21 民生報】

【記者薛桂文/報導】

中央健保局在93、94年溢付醫療院所106億元醫療費用,下周將展開追討行動,而截至昨天中午,已有近七成醫院、兩成診所申請分期攤還;原本醫師公會醞釀集體退出健保的行動,預料也將無疾而終。

由於基層診所共須繳回88億元給健保局,引發基層醫師不滿,之前醫師公會全聯會曾醞釀診所集體退出健保,並由各地方公會蒐集會員與健保解約的存證信函,打算集體寄出。本周一,健保局公告了分期攤還辦法,最多可分36期還款,至昨午為止,67%醫院、21%診所已申請分期;健保局認為,許多院所須繳回的金額不高,或許有能力一次還清,所以下周一起,未申請分期攤還的院所,都須先扣除溢付款後,才能拿到醫療給付。

最近,部分縣市公會對抗爭一事態度明顯軟化,並通知會員若需分期才能還款者,應儘速向健保局申請,許多地區並未積極蒐集解約存證信函,即使動作較大的中區,大概也只收到三成,所以此次集體退出健保的行動,目前看來成真機率不高。

肌膚補鈣僅初步研究 濫用恐致受害

【2006/07/21 民生報】

【記者張雅雯/報導】

國外研究發現,肌膚補充鈣離子可促進表皮細胞死亡、形成角質層,恢復自然屏障功能,使皮膚再現光澤,目前已有化粧品公會積極引進這項概念,鼓勵作為保養品的研發方向;但皮膚科醫師強調,將鈣離子運用到美膚產品上必須注意安全,並且找出合適的使用對象,以免因濫用而受害。

美國Genepharm皮膚醫學研究中心的黃新凡博士,應嘉義市化粧品公會邀請來台,公布十年來對「肌膚補鈣」的研究,發現健康人的皮膚,鈣離子一定呈現「倒梯型」分布,即表皮層的鈣離子濃度最高,愈底層愈低,如果失去這個平衡,皮膚就會乾澀、發紅,嚴重甚至會掉屑。

黃新凡指出,鈣離子很容易流失,實驗中以過度清洗的方式,刻意破壞皮膚的鈣離子分布,再透過外用給受試者補鈣,一天內就可恢復八成的屏障功能,不但皮膚的含水功能加強,再塗抹市售的其他保養品,發現不論對維他命A、維他命C等營養素,吸收率都提升六成以上。

台大醫院皮膚部醫師蔡呈芳表示,補充鈣離子可加速表皮細胞死亡來形成角質層,確實有抵禦外界病原汙染的屏障功能,達到修補皮膚的效果,但是這種加速死亡的過程,照理說不會強化吸收功能,因此如果有這樣的宣稱,需要進一步的實驗證實。

蔡呈芳指出,傳統的皮膚保養方式是消極防護,多半選擇塗油性軟膏來隔絕外界汙染,如今發展出補鈣讓皮膚積極恢復屏障功能,其實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不過一旦要運用在產品上,必須要透過實驗找出適用對象、安全用量,以免因過量鈣離子沉澱,造成皮膚鈣化的傷害。

兒童運動量少 恐埋下肥胖、近視隱憂

【2006/07/21 民生報】

【記者林進修/報導】

兒童是國家未來主人翁,但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發現,除了上課及假日外,國內兒童每天至少花近三小時的時間從事看電視、打電腦及補習等各項靜態活動,換言之,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時間不是坐著就是躺著,長久下來可能對健康不利影響。

這項分析3~12歲兒童假日及非假日從事靜態活動時數的調查,總共完成3497名樣本數。調查顯示,在週一至週五的非假日裡,這些兒童平均每天花1.9小時看電視,花0.6小時看故事書、漫畫、圖畫、小說或雜誌,花0.4小時打電腦、上網或打電動玩具。一旦到了假日,每天花在看電視的時間增為3.3小時,看各類圖書時間增為0.7小時,至於打電腦、上網或打電動玩具的時間則增為0.9小時。

在升學主義至上的今天,不少孩子還被家長送去補習,補習內容包括各科課業及才藝活動。調查發現,這些孩子每周平均花2.8小時補習,其中非假日及假日分別佔2.4小時及0.4小時。

家長教育程度是否攸關孩子靜態活動的時間分配情形?答案是肯定的。這項調查發現,父親教育程度在高中職以下的孩子,每天花在看電視的時間較長。每日看各類圖書的時間,則以父親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的孩子較長。至於每周補習時間方面,則沒有明顯差別。

國衛院研究人員指出,身體活動時間少,並不利於兒童健康發展,也可能衍生肥胖、視力等相關健康問題,近來頗受世界各國重視。就拿美國2010年健康白皮書為例,為了達到預防疾病及促進健康體適能,他們就訂下「至少有75%兒童及青少年每天看電視時間少於2小時」的目標。

專家觀點》手杖增加上身運動 減少膝蓋負擔

【2006/07/21 民生報】

【記者楊心怡/報導】

最近北歐興起一股健走風潮,這個健走很特別:不分男女老幼,手上拿著類似滑雪杖的東西,一前一後地擺動雪杖走路。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所做的研究發現,這種行走運動能有效增加血液對大腦的供氧量,也能消耗40%的卡路里,心率也比普通行走時高出約13%,可提高心血管功能。這些全仗那兩根簡單的手杖。

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中心主任陳俊忠說,當他兩年前去德國時便已發現他們在流行這樣的運動,「那時候覺得這群人的動作滿好笑的」。他進一步說明,有了那兩根手杖的確會讓手部運用的力量增加,也會迫使鍛鍊者的動作變大,但其實它所達到的功效跟台灣人一般的快走沒有太大差異。他還笑說:「我覺得那兩根手杖的最大目的是促使鍛鍊者以『做運動』的心態認真看待這件事,因為有手杖很不方便,且拿著它走在路上很蠢,因此鍛鍊者一定是鼓起很大勇氣才會去做這件事。」

不過,聯安診所健康體能中心主任白淳升認為,手杖的作用應該可增加平衡感,還能減輕平常慢跑、快走時對膝蓋造成的負擔,「它多少會有些支撐的作用」。但陳俊忠也提到,要能達到支撐的效果,手杖長度必須很講究,要考量到每個人的身高比例。國外的研究指出,正確的北歐式健走的手杖長度,是以讓鍛鍊者的手肘能保持90度為準,如此自然能讓鍛鍊者抬頭挺胸,甚至改善走路的姿勢,若太短,鍛鍊者便得前傾,反而增加下背部的壓力。

在陳俊忠造訪德國的那段期間,他也發現,這樣的運動還不是隨便哪個地方都可以,他們多半會有固定走路的地點,譬如一些公園的步道等,因為它的底部是尖的,如果地面太硬,手杖戳在地上反而會造成一些反效果。

北歐式健走源於越野滑雪運動,當這些越野滑雪運動員夏季無法進行滑雪運動時,便發明利用手杖徒步行走的訓練方式。但陳俊忠認為,台灣沒有這種運動習慣,天氣也太熱,「這樣的運動在台灣很難流行起來」。他建議,若真想鍛鍊手部肌肉,拿啞鈴或一些重物代替也是一樣的。

陳俊忠強調,運動的功效還是取決於姿勢正確與否,只要將慢跑、快走的動作擺幅加大,同樣也能消耗卡路里,提高心血管功能。他表示,最主要就是記住紀政的健走口訣:「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走」。

北歐式健走 歐美新興運動

【2006/07/21 民生報】

【編譯錢基蓮/綜合外電報導】

到歐美旅遊,看到有人兩手拄著類似滑雪桿的手杖大步走在路上時,千萬別哈哈大笑,因為這是繼瑜伽、彼拉提斯之後,即將風靡歐美的最新健身運動,稱之為「北歐式健走」(Nordic Walking)。

源自滑雪選手夏日鍛練

對北歐式健走最貼切的形容,就是把它想成是腳下沒有滑雪板的越野滑雪。這種健走方式1997年從芬蘭發展出來,芬蘭人稱之為Sauvakavely,字面的意思是拿著握桿走(Pole Walk-ing),但現在普遍稱之為Nordic Walking。

早在1930年代,芬蘭越野滑雪選手每到夏季就會持滑雪杖健走,以保持體力和體適能,後來以製作滑雪桿聞名的芬蘭Exel公司與芬蘭衛生研究所合作,發展出這種新型運動方式,並改造滑雪桿的手柄、腕帶以及桿體的材質,製成「健走杖」(walking stick),使之更適合健走、登山。

起初這種走法令人側目,總有人好奇:「你怎麼不穿滑雪板?現在有雪嗎?」如今大家已漸漸習慣,而且熱愛戶外活動者爭相投入,12%芬蘭成人每周都做這個運動,走在路上隨時可看到三五成群或獨自擺動健走杖在路上走的人。

德國政府補助病人學習

北歐式健走在十年內已從德國、奧地利一直流行到美國,國際北歐健走協會也從2000年只有三個會員國,迅速增加到16個。目前全球各地,不分男女老幼,已有約6000萬人和芬蘭人一起擺動健走杖踏步走。隨著嬰兒潮出生者逐漸成為銀髮族,這項運動大有發展為「全民運動」的潛力。

這個運動標榜的是健身,而且促進體適能的效果已獲得德國政府和保險業者的肯定。德國政府會贊助病人上課學習這種健走方式的費用,瑞士也有兩家保險公司獎勵上這種課程的保戶。

北歐式健走原是越野滑雪選手夏季訓練體能方式,所以是全身運動。由於兩手要一前一後推動健走杖,所以會運動到上半身,可強化背部和腹部肌肉、腿部和手臂,同時可促進心肺功能,與正常走路只用到雙腿不同。

減肥者看上消耗熱量多

熱中這項運動者說,走的時候會用到身體90%的骨骼肌,相較之下,游泳只用到35%,跑步只用到70%。運動到的肌肉愈多,消耗的熱量也會增加,平均可比正常走路者多燃燒46%熱量,所以也有不少人為減肥轉而加入這個運動的行列。

由於手臂用的力較多,所以膝蓋和其他更低的關節承受的重量較輕,而且摔倒的危險較小,所以這項運動廣受老年人及熱愛戶外運動者歡迎。其他據說的好處包括強化骨骼,預防骨質疏鬆症、減輕肩頸壓力、紓解重覆性壓力傷害。




北歐式健走 怎麼走才正確
【台北訊】

在路上看人持健走杖(walking stick)走起來輕鬆,但上路前最好先上個課,學習讓北歐式健走發揮最大效果的技巧。目前世界各地教授這種健走的教練就在3000人以上。技巧良好的人走路時會增加上半身的運動量,把平常走路的姿勢稍微誇張一點,但不致影響正常走路那種自然節奏。做北歐式健走時切記這些重點:

‧自然的走路。北歐式健走是強化正常的走路方式,而非用不同的方式走。

‧上路後先慢慢走,算是熱身,然後慢慢加快速度。

‧肩膀放鬆。

‧身體微微向前傾。

‧雙手和健走杖保持靠近身體。

‧右腳向前的同時,左手向前伸,反之亦然。

‧讓腳跟先著地,腳掌踩平,然後抬起。

‧儘量把健走杖推到骨盆線後方。

‧微微鬆開手掌推入皮帶,這時手臂伸展和脊椎旋轉動作都比較大。技巧正確時,肩膀和臀部會很清楚的擺動。

‧先讓健走杖的握柄往前,而不是讓健走杖的底部向前。健走杖的底端一直都是在身體線的後方,不是置於身體前面。

‧在結束的一個步伐之後,溫和伸展身體。

志工企業家與政府合作 柏恩斯坦受邀牽線

【2006-07-21/民生報/A2版/熱門話題】

記者薛荷玉/報導


在股神巴菲特捐出破紀錄的370億美元後,全球兩大首富聯手行善,讓「志工企業家」(Socail Entrepreneur)成為顯學。而剛出版的「志工企業家──提昇人類社會的力量」新書的柏恩斯坦,也受到矚目,昨天還收到來自比爾蓋茲基金會的邀請,請他協助志工企業家與政府建立合作伙伴關係。
「志工企業家」是柏恩斯坦的第二本書,但他已計畫以此為志業,還要第二本、第三本地寫下去,「如果要就此主題寫上一輩子,我也會很高興。」柏恩斯坦說。

在「志工企業家」一書中,柏恩斯坦介紹了位於巴西、印度、孟加拉、尼泊爾、波蘭、匈牙利的許多志工企業家故事。印度的潔露創立了「兒童專線」,幫助印度街頭40萬如風中之燭的街童;巴西里約的內科醫生戈黛羅則改革醫療體制,創立「兒童保健重生協會」。

「儘管沒有受過商業訓練,也從不自知,但他們卻是絕佳的企業家,從他們影響別人、設定策略、取得資源及市場區隔的能力來看,他們是天生的偉大企業家!」主修企業管理,還做過一陣子電腦軟體程式設計師的柏恩斯坦不禁讚歎。

柏恩斯坦也鼓勵志工與企業合作,如戈黛羅創立兒童保健重生協會後,與麥肯錫顧問公司結盟,由顧問建立兒童地址資料庫、設定出院標準、管理志工、並評估組織弱點,在麥肯錫介入的「革命」後,協會取得更多資金、管理也更有效率。

「我想他們兩者都互相需要對方吧?麥肯錫公司做的不只是幫他們在路上挖土、分送食物,而是把一個顧問公司最核心的技術,與志工們分享,不但重生協會的效率提高了一倍,麥肯錫的員工也公認,這是他們做過最有意義的一項工作。」

高希均:慈濟學已然誕生

【2006-07-21/民生報/A2版/熱門話題】

證嚴法師:我活在感恩裡
‘志工企業家’作者 柏恩斯坦:看到極大能量
記者薛荷玉/報導


「慈濟學」正在發光!在60個國家開枝散葉、擁有千萬會員的慈濟功德會,已成為用企業精神發展慈善事業的典範,「志工企業家」一書的作者大衛柏恩斯坦昨天赴花蓮拜會證嚴法師,為證嚴法師的奉獻及大愛深深感動。安排這場對談的天下遠見創辦人高希均指出,「慈濟學」已然誕生。
證嚴法師昨天向柏恩斯坦說明慈濟精神的精髓,就在「感恩」、「尊重」與「愛」;「先要感謝那些接受我們幫忙的人,看到他們的苦難,才體會我們有多幸福,我還要求什麼?就像醫生要對病人感恩,有病人做老師,醫生才得以學習。」

「先有感恩的心,才能提升對人的尊重,最後,這些都不離真誠的愛。」證嚴法師露出笑容說,「我天天都說感恩,因為我就住在感恩的世界裡。」

柏恩斯坦是美國紐約時報資深記者,他深為上人散發的智慧所感召。他在對談後返回台北的飛機上向記者表示,「她似乎無所畏懼,毫不遲疑,並能深刻了解人類的需要;從證嚴法師的身上,我看到了極大的能量。」

柏恩斯坦的新書「志工企業家」,主要是描述巴西、印度、孟加拉的小學老師、家庭主婦等志工,以企業化的模式行善,讓善事更有效率、幫助更多的人。

「許多故事的開始,就跟慈濟一樣,只有五毛錢,但最終卻能影響數百萬人。」柏恩斯坦說,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靜思堂見到的一張黑白放大照片,慈濟的師兄師姊們在海外賑災工作開始前,齊向災民九十度鞠躬的身影,走遍世界各地,這還是他首次見到有施助者向受助者鞠躬感恩,「就像我們不會看到捐錢的巴菲特向受贈的比爾蓋茲鞠躬。」股神巴菲特日前捐了370億美元,相當於他財富的85%,給全球首富比爾蓋茲基金會。

柏恩斯坦問證嚴法師,曾碰到最難的挑戰是什麼?證嚴法師微笑答道,「我每一天都準備碰到最難的挑戰。」對上人來說,最難的不是做事的困難,而是有情世界的感情負擔。「最近有環保志工在回收的途中被撞,當場往生,我心裡如何感受?就像他的身體一樣碎掉了。」證嚴法師用她一貫溫柔又帶感情的語調說道。

證嚴法師每天清晨3時50分即起,4時開始講課,一直要忙到晚上11點,四十年如一日。印尼地震、黎巴嫩撤僑,以及全球的賑災、援助活動等訊息,都呈報到證嚴法師跟前,似乎讓她再難承受。

柏恩斯坦再問,證嚴法師如何能影響數百萬人投入志工行列?證嚴法師答道,「方法只有一個,讓他自己投入去做一次,因付出產生感恩的心,就是持續善行的最大動力。」證嚴法師強調,「光是感動還不夠,我們這裡談的是撼動,真正地碰觸到內心,與生命結合的撼動!」

談到改變世界的力量,身為資深記者的柏恩斯坦則對媒體有很多期許,「如果我們要向另一個星球的生物介紹地球,你不會給他們看一百張沙漠的照片,你會讓他們看,地球上有樹也有魚,也有美麗的地方;媒體上也不應充斥八卦、醜聞與暴力,要記得,還有一群致力於改變世界的社會企業家!」

對談結束時,證嚴法師起身向柏恩斯坦頷首,「但願天下不再有災難。」柏恩斯坦也以會心一笑表示同悲同感。

乳癌重建 更要重保健

【2006-07-21/聯合報/C1版/北縣.文教】

記者張祐齊/新店報導


慈濟醫院台北分院昨天舉辦乳癌重建與日常飲食保健發表會,建議乳癌患者癒後飲食,要少油鹽,多蔬果,不一定非要吃素,但營養要均衡。
慈濟醫院台北分院醫學美學中心整形外科主任洪凱風表示,任何階段(含化療期間)乳癌患者都適用乳房重建治療,用手術維持乳房外觀;但是乳癌患者必須吃得正確,才是保健基本之道。

洪凱風說,「乳房重建」屬於整形美學概念,可針對不同患者需求量身打造乳房,造福因乳癌而失去乳房的女性。

他說,乳癌患者癒後切忌自行服用荷爾蒙治療,因為荷爾蒙中的黃體素可能會加速癌細胞生長,進而誘使癌症復發。

有些患者會改吃素或是苜蓿芽等有機食物。洪凱風說,嚴格地吃素,不見得有利健康,吃素不慎,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做化療時抵抗力可能不足。

他建議患者採取清淡飲食,少鹽、少糖、少油,多吃蔬菜水果、魚類,就是最好的飲食控制。

指考放異彩 花中6人上台大

【2006-07-21/聯合報/C2版/花蓮縣新聞】

數理資優班30人 一人選讀慈濟外 餘均可進國立大學 校方今起至28日 指導學生選填志願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大學指定科目考試放榜,國立花蓮高中成績不錯,尤其是數理資優班30名學生,除一位選讀慈濟大學醫學系外,其餘均可進國立大學。校方從今天起至28日,將指導學生選填志願。
花中輔導室主任門菊英說,今年大學指考登記分發網路填志願時間縮短,從去年的9天縮短為5天,開放選填志願時間從本月24日上午9時起至28日下午5時止,考生即日起就可以上聯分會網站(www.uac.edu.tw),下載單機版練習。

門菊英表示,考生練習務必重新下載「95學年度」單機版,不可使用去年的單機版,因為今年校系代碼重新編排,若以94學年度單機版產生志願碼,可能導致志願錯誤。

為了讓花中的高三考生可以順利填寫志願,花中輔導室安排了考生回校填寫志願說明會,昨天吸引相當多的考生與家長返校聆聽。

此次大學指考,花蓮高中第一類組最高分王瑞川 (324.5分)、第二類組最高分楊聖賢 (399分)、第三類組最高分蔡學文 (478.9分),預計可錄取國立台灣大學3人,可進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陽明大學的有6人。

花中校長葉日陞說,花中學生在大學推甄、申請時就有8名同學錄取台灣大學,但在選系不選校的考量下,有5人放棄就讀,展現花中學生多元自主思維,因此加上指考分發,整體而言,花蓮高中將有6名同學可上台大,有15名學生可上清華等大學。

柏恩斯坦VS.證嚴法師:志工 行善與生命的結合

【2006-07-21/聯合報/C3版/文化】
柏恩斯坦VS.證嚴法師:

記者陳宛茜/花蓮報導


以「志工企業家」一書享譽國際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柏恩斯坦,日前應邀來台訪問。昨天他在天下遠見創辦人高希均的陪伴下,赴花蓮拜訪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
志工企業家 將改變世界

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投入慈善事業,以及世界第二大富翁巴菲特將七成財產捐給比爾蓋茲基金會的善舉震驚世界。事實上,柏恩斯坦早在15年前,便開始動手調查、撰寫「志工企業家」現象。「它將會像10年前的網路一樣,迅速成長、改變這個世界!」柏恩斯坦表示。

「志工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是指建立組織、推廣新觀念來改善社會問題的人。「企業家」不一定是生意人,而是指將組織予以企業化管理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創辦慈濟基金會的證嚴法師也是「志工企業家」。

證嚴談志工:用生命付出

證嚴法師談到「志工」與「義工」的不同。她認為,義工是「義」務行善、但還要看有沒有時間行善;「志工」則是立「志」投入、用整個生命付出。因此,當慈濟志工必須經過三年的培訓與考試,確定你是否因行善信念而徹底改變。當柏恩斯坦問慈濟人面對災難時,為何能夠迅速動員、進入災區提供救援,她回答:「慈濟人從未休息,何須動員。」

行善方法 只要身體力行

柏恩斯坦正在撰寫的下一本書,是討論志工企業家如何釋放志工的最大潛力;如何創造一個新環境,讓人們可以從社會、家庭、文化給他們的牢籠中解放。他請教證嚴法師如何創造慈濟這樣勸人為善的環境,她表示,方法只有一個,「讓他們投入行善、身體力行」。

證嚴法師表示,對於行善,看書、看電視只能讓人感動;只有親身碰觸旁人的痛苦,才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將行善與自己的生命結合在一起」。柏恩斯坦也說,比爾蓋茲親身前往非洲行善的經歷,讓這位高科技人才徹底轉變、決心成為志工企業家。

宗教行善力量 難評估

「志工企業家」一書介紹世界各地的慈善團體、機構,宗教團體卻不在其中。柏恩斯坦來台兩天,已先後拜訪了星雲大師與證嚴法師。是否會把他們列入未來寫作計畫?柏恩斯坦說,書中許多志工企業家都是受到宗教的感召,他之所以沒有寫宗教團體,是因為宗教力量難以準確衡量與評估,對寫作者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寫志工 讓他充滿希望

此外,柏恩斯坦也謙虛表示,他不是寫台灣或是中國版「志工企業家」的好人選,「應該讓華人自己來寫」。但他可以過來人經驗,提供寫作模式或協助找到資金贊助。

「沒寫這本書以前,我覺得我在紐約的生活一團糟!」恐怖份子、到處可見的窮人珥大城市的生活並非想像中的光鮮亮麗。然而寫「志工企業家」,讓伯恩斯坦和讀者相信「人可以改變這個社會,而你可以是這群人中的一分子」。這樣的想法讓他每天充滿希望。

柏恩斯坦今天下午兩點將在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前瞻廳(台北市新生南路3段30號1樓),舉辦專題演講「改變世界的力量」。洽詢電話:(02)26620012。

星期五, 7月 21, 2006

自殺防治中心 高市掛牌

【2006/07/19 民生報】

【記者林秀美/高雄報導】

據統計,台灣地區平均每兩小時就有人自殺身亡,每十萬人口就有14.51人死於自殺,自殺死亡率已連續八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並攀升到20年來的最高峰。高雄市政府為此成立「自殺防治中心」,並於昨天掛牌成立。

自殺死亡率亦名列94年高市十大死因,市長葉菊蘭特別支持與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合作,在市立凱旋醫院成立「高雄市自殺防治中心」及「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先導計劃高雄市辦公室」,這也是衛生署自殺防治計劃第一個先導區。揭牌儀式後,葉菊蘭、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戴傳文、衛生局長韓明榮及凱旋醫院院長陳永興等人,隨後召開第一次高雄市精神衛生及自殺防治委員會。

衛生局表示,自殺防治中心成立的目的在於整合相關單位資源,形成自殺防治防護網絡,以提供危機處理,防範自殺行為、並降低市民自殺死亡率。更希望全民一起來防治自殺防治,把家庭成員、社區鄰里熱心人事、學校老師以及醫療人員,都納入通報的體系,以建構綿密的通報與防治網絡,篩選出高風險自殺族群,進行妥善的關懷、醫療與引導,才能有效降低自殺比率。

精神科醫師指出,大部分自殺死亡者,生前都有出現精神疾患的徵兆,或是告知過醫師與親友,其中更高達八成以上是罹患憂鬱症。另外,受國內經濟長期不景氣、中高齡失業人口偏高、吸毒人口居高不下,加上卡債族激增以及社會長期紛擾不休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也是造成自殺死亡率每年都往上攀升的主因,都是值得各界關切的問題。

幹細胞三法案 美參院激辯

【2006/07/19 民生報】

【文/錢基蓮】

美國參議員17日開始對三項與幹細胞有關法案展開激辯,一名媽媽培兒(左)帶著女兒在國會山莊舉行的記者會中現身說法。她的女兒從出生腦部就受損,就是以本身的臍帶血幹細胞治療。

其中以「幹細胞研究強化法」將擴大聯邦政府贊助幹細胞研究的範圍,備受爭議。眾議院已通過這項法案,預期參議院18日也會通過,但反墮胎的布希總統已揚言將予以否決。布希對另外兩項不需要銷毀胚胎的法案表示支持,眾院將在本周稍晚開始討論。

包括美國前總統雷根遺孀南西雷根在內的支持者說,幹細胞研究蘊含研發出各種疾病新療法的潛能,可是從細胞萃取出幹細胞必須銷毀人類胚胎,反對者認為為研究而摧毀人類生命的起始是不道德的做法,所以這類研究備受爭議。

其實幹細胞療法距離進行人體試驗仍是很遙遠的事。科學家必須用研究證明胚胎幹細胞研究確實有癒病效果,只不過研究速度的快慢就與聯邦政府贊助的經費息息相關。

科技海綿發訊號 醫師開刀不留底

【2006/07/19 聯合報】

【編譯夏嘉玲/路透芝加哥17日電】

發表在17日「外科醫學文獻」的研究指出,一種可幫航空業者追蹤旅客行李、幫商家防人順手牽羊的科技,或許也能應用在外科手術上,避免胡塗醫師開刀時把止血海綿忘在病人體內。

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醫師以8名患者測試一種嵌有「無線射頻辨識系統」晶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的高科技海綿,開刀時刻意把海綿留在病患體內就縫合傷口,系統馬上提醒醫師把海綿取出,凸槌機率非常低。

不過這種晶片有2公分長,有必要再予縮小,方便置入海綿與手術器械。這種系統使用的迴路收到電波訊號後會發射識別訊號,已廣泛應用在商業界。

這項研究由美國「全國衛生研究所」贊助。率領這項研究的麻醉科教授亞歷‧馬卡里歐指出,這套系統未來或許還會結合其他科技,方便醫護人員在手術前後點算手術器械與止血海綿。

粗心的醫護人員開刀時最常留在患者體內的物品是海綿。先前一項研究發現,患者開刀引發併發症甚至死亡案例中,每一萬例有一例是體內留有異物所致。

奈米雷射 搶救月球痘疤臉

【2006/07/19 民生報】

【記者楊心怡/報導】

擁有一張「月球臉」,往往讓人覺得「面目可憎」,國內引進一款奈米雷射,可有效刺激皮下組織膠原蛋白增生、專門修補這類凹陷型的痘疤,不僅能深層除皺、去疤,還能順便美白。

台北市皮膚科開業醫師盧靜怡說,很多民眾在青春期因內分泌及荷爾蒙失調、熬夜,或長期曝曬在烈日下活動,容易造成臉部青春痘狂冒,且因沒有好好照料而惡化,痘痘便凹陷成一個個小坑洞。傳統上要治療痘疤多半用汽化雷射來磨皮,但病人往往感到莫大疼痛,術後血肉糢糊,因此不少人望而卻步。

盧靜怡表示,今年二月引進台灣的Fraxel奈米雷射手術,利用特殊的奈米探頭,可將雷射光分成極微細的小點,而這個小點的治療深度甚至比傳統磨皮更深;在奈米探頭反覆移動時,能破壞疤痕組織後再令細胞和膠原蛋白新生、重組,並在細胞新生的過程中逐步將黑色素排除。因此,這項技術除了應用在除皺、去疤之外,也有改善雀斑、曬班的附加價值,甚至是美國FDA唯一通過可以治療肝斑的技術,更能縮小毛孔、細緻皮膚。「最重要的是,它沒有所謂的傷口期,病人在術後仍能正常上班、上妝。」

從事電子業,35歲的Mike因喜好衝浪,長期曬太陽,使得臉上的坑坑疤疤情況越來越惡化,他試過市面上販售的抗痘產品,也做過傳統磨皮手術,但直到接受奈米雷射療程後情況才慢慢改善。

盧靜怡說明,奈米雷射一次只能換去15~20%不好的肌膚,因此約需治療四到六次才算完成一個療程,才能將皮膚更新程度達到90%以上。她也提醒,若有口服A酸的病人,應先暫停使用三個月左右,待A酸的代謝完全後進行會更安全;而外用A酸則應暫停使用兩週。另外,懷孕的婦女最好等生產過後再接受治療,以避免荷爾蒙變化影響術後的色素沈澱。

盧靜怡表示,奈米雷射治療痘疤,全臉單次費用約35000~45000元,兩頰則是16000~20000元,連面積最小的區塊也得4000元。

藥界神秘面紗》新藥研發到問世 得花10億

【2006/07/19 聯合報】

【記者魏忻忻/專題報導】

一個未上市新藥臨床試驗的花費,如果扣除檢驗等必要費用,到醫師手上的有多少?熟悉臨床試驗業務的藥界人士指出:「從零到所有,都有可能!」

舉例來說,某外商藥廠計畫引進新藥,將在全台五個醫學中心展開臨床試驗,預計收案一百名,除去檢體送驗等花費,總費用約一千萬元。

這一千萬元花在那些地方?新藥臨床試驗設計完成後,必須先聘請主持醫師,集合研究助理或研究護士等人員,再招募病患,這其中,每個人都可以列舉酬勞,但酬勞卻可能直接進入醫師口袋。

怎麼說呢?藥廠可能編列研究助理,單月薪資五萬元,為期一年。但醫師通常原本就有助理,聘請助理的錢,就可省下了。至於研究護士,醫院裡本來就有護理人員,不一定要另外聘請。

有些試驗會編列受試者酬勞,病人也未必能拿到。許多人認為參與臨床試驗的人是白老鼠,但若試驗藥物是抗癌藥,極可能是癌症患者最後一線希望,此時爭取進入試驗都來不及,更別說是要求酬勞。

當然,上述是極端的狀況,用力A臨床試驗經費的醫師,畢竟只是少數。

醫師能夠主導臨床試驗,得到的不只是金錢利益,還是名利的象徵。藥界人士打比方,醫師能夠試用新藥,領先同儕,試驗結果上會有醫師的名字,更是一種學術肯定。

藥物臨床試驗對醫師如此重要,而藥廠選擇主持的醫師更是精挑細選。

藥界人士指出,一個新藥從研發到問世,預估必須要花費十億元,其中至少六成研發經費用於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決定藥品的成敗,更是行銷、推廣的基礎,臨床試驗主持人愈是在醫界舉足輕重,愈是對藥品後續銷售有幫助。

一位藥廠行銷經理說得坦白:「臨床試驗絕對要找『大頭』來做!如果『大頭』不做,也要找他指定的醫師來做!」誰是「大頭」?就是該治療領域最權威的醫師,而他也能掌握醫院進藥的權利,就像日劇「白色巨塔」裡的財前教授,或是失勢之前的東教授。

還有,台灣的「大頭」大多集中於兩家醫院,台大和台北榮總。藥界人士說明,國內新藥臨床試驗大致分為兩種,申請衛生署藥證和新藥進入醫院的臨床試驗,台大和台北榮總正是國內唯二要求新藥進入醫院之前,必須再做一次臨床試驗的醫院,即使拿到衛生署藥證也不例外。

藥廠為了省錢省時間,多會爭取申請藥證的臨床試驗直接就在台大和台北榮總進行,如此可以「一魚兩吃」。

而藥品能夠打進台大醫院,就等於打進了和台大醫院關係良好的其他二級醫院;打通台北榮總,幾乎所有退輔會的醫院也會跟著「埋單」,藥界人士形容:「打進台大和台北榮總,就等於打通了任督二脈。」

針對衛生署開放臨床試驗醫院從十七家醫學中心擴及一百卅多家區域及地區醫院,藥界人士評估,臨床試驗的生態不會改變。

醫藥品查驗中心:不要隨便答應做人體試驗

【2006/07/19 聯合報】

【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衛生署署長侯勝茂說,臨床試驗該如何規範,他尊重專業,只要可行、能確保安全性,都可以提出來討論。侯勝茂也否認當面批評前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王惠珀是臨床試驗產業發展上擋路的石頭。

衛生署藥政處處長廖繼洲說,台灣臨床試驗規範和執行已達世界標準,像人體試驗委員會組成,就要求除臨床醫師外,宗教、社會人士也要占三分之一。

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執行長陳恆德則表示,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組成不符規定,衛生署確實沒什麼罰則,但醫事處會訪查,要求改善。廖繼洲跟他都表示,「在國外,也沒要求臨床試驗醫院要先認證」,但衛生署要求臨床試驗主持人須接受優良規範訓練。

陳恆德說,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沒一個個審查臨床試驗申請案,若提出申請卅天內食品藥物管理局沒意見,藥廠就可以執行人體試驗。他認為,台灣的規定嚴格多了,醫藥品查驗中心審核醫院藥品臨床試驗申請後若覺有爭議,就會再提衛生署藥物審議委員會討論,從經驗來看,這樣的案子約占兩成五。

「我們是希望回歸自律精神。」陳恆德說,若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敢核准高風險的人體試驗,出了問題和糾紛,醫院就要承擔這後果。他也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胡裡胡塗就答應做人體試驗,而是仔細聽過醫師的解讀和閱讀受試者同意書,若有任何疑慮就不要參加,而不要受制於人情壓力,或怕醫師不高興。

趕搭試驗 小心壞了台灣口碑

【2006/07/19 聯合報】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內科部主任李壽東說,隨著藥品市場國際化,現在把新藥拿到亞洲地區做臨床試驗十分普遍,尤其歐美藥品常以當地人種為研發考量,給亞洲人服用不見得合適,因此亞洲近年來也成了新藥臨床試驗的重鎮。

「台灣這方面還算走在滿前面的」,也是陽明大學內科教授的李壽東說,德國和日本有自己的製藥工業和市場,韓國因幹細胞研究做假事件,多少影響到國際間信賴,台灣目前參與的臨床試驗,大多以未上市新藥為主。

李壽東表示,不管是在那一國進行臨床試驗,基本上最後若能刊登國際知名醫學期刊,較具公信力。「這也是有的醫師喜歡參與臨床試驗的理由」。李壽東指出,有機會在國際期刊露臉,增加醫師的國際知名度及論文數。

不過,有的臨床試驗應長期追蹤,以B肝疫苗來說,就有追蹤長達廿年的報告,才能清楚它究竟可能帶來哪些副作用;一些臨床試驗追蹤五到十年也是必要的。

他說,早年的臨床試驗,以腸胃科的制酸劑居多。但近年來慢性病及癌症病患增加,輪到降血脂、治糖尿病和抗癌等新藥上陣,從這裡也可嗅出人類疾病演化的風向。

他認為,有更多醫院想加入臨床試驗行列,是想提升醫院的研究水準和知名度,但也必須謹守一定的規範,才不會破壞了過去台灣建立的臨床試驗口碑。

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建賢說,人體試驗計畫,最怕對照組不足,或引用的方法不對,「如果做出來沒有公信力,別的醫院不見得會相信」,所以即使醫院能執行人體試驗,公信力卻是一大考驗。

臨床試驗攸關人命 當成產業「不道德」

【2006/07/19 聯合報】

【記者許峻彬/台北報導】

和信醫院副院長謝炎堯表示,全球臨床試驗估計有一百億美元的市場,但政府不應把臨床試驗當產業來發展,因為這攸關人命,當產業發展是「不道德的」,應該當做科學研究來發展。

謝炎堯指出,臨床試驗的市場確實是塊大餅,有些人不自量力想來搶這塊大餅,但得先問問,「吃得下嗎?」就像民航機市場很大,也只有波音與空中巴士等少數幾家的公司吃得下來。

他表示,國內把臨床試驗當做產業來發展,希望能帶動製藥等產業,是不道德的。因為臨床試驗攸關參與試驗的病人安全,應該是當做科學研究,用嚴謹方法來發展才對,也才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若一開始就從謀利的角度來發展臨床試驗,是「居心不良」。

他指出,英國屬於醫療照顧良好的國家,最近卻發生六名參與臨床試驗的民眾產生嚴重不良反應,因為後續照顧良好,這六人並未死亡,美國則曾經發生參與臨床試驗的民眾五人死亡的案例。

謝炎堯表示,國內大幅開放臨床試驗醫院資格,應該有配套措施,例如進行的試驗藥物是否為危險度高、安全性仍不清楚的新藥,進行的是第幾期的臨床試驗,是什麼樣的醫師來做,都要有不同的規定。

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黃立民指出,可參與臨床試驗的醫院資格雖大幅放寬,但衛生署有查核機制,每一件臨床試驗案都應該嚴格查核。

黃立民指出,放寬醫院資格,好處是醫學中心可找二、三家區域醫院一起進行臨床試驗,比較容易徵募參與者,進行大規模的試驗。但也需要注意病人安全與試驗品質,主持臨床試驗者必須定期到合作的區域醫院訪視。

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楊志新表示,他對放寬醫院資格並無意見,美國很多臨床試驗的藥物因為是開業診所醫師可能會經常使用的,因此連開業醫師也可參與臨床試驗。

小兒斜頸 1歲前復健黃金時機

【2006/07/19 民生報】

【記者沈尚良/台南報導】

小兒斜頸的發生率不低,並可能影響到以後顏面的發育;奇美醫院復健科醫師阮惠群提醒,早期發現,透過復健手段,大部分都可以改善;如果持續到1歲以上,就得手術治療了。

小兒斜頸的發現,常是媽媽發現「為什麼我的孩子頭總是歪一邊,而臉時常看向另一邊呢?」阮惠群說,小兒斜頸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五,奇美醫院復健科每年會碰上200個左右病例。

小兒斜頸最常見的原因,是胸鎖乳突肌纖維化所造成的嬰幼兒肌性斜頸,也就是一般狹義的斜頸。其他還有:骨性斜頸、眼性斜頸症(斜視而續發斜頸)、頸部林巴結炎、姿勢性等。

阮惠群指出,常見的肌性斜頸,可在小患者胸鎖乳突肌上摸到腫塊,肌肉變短失去延展性,頭部會向患側傾斜而臉會朝向對側。她說,斜頸未及時矯正,頭長期偏向一側,會使顱顏面生長畸形,造成斜頭症,患側下半邊顏面可能會有發育不全現象。通常在斜頸出現幾個月後才會變得逐漸明顯。

她說,據統計,斜頸側合併發展性髖關節脫位的機率比一般嬰幼兒高一些,「七坐八爬」的發展可能受到影響,學步也會比較慢。因此,持續觀察追蹤小患者的發展狀況及日後步態很重要。

對於嬰幼兒肌性斜頸的治療原則是先復健治療,一般在出生後2個月內開始,持續做2至3個月。她說,有研究長期追蹤57名斜頸小孩的預後,發現1歲以內就開始治療的,結果比1歲後的還要好;而復健治療對頸部活動度小於30°、沒有合併顏面不對稱者,較容易成功。

使用染髮劑 略增罹患淋巴瘤危險

【2006/07/19 民生報】

【編譯錢基蓮/路透紐約電】

歐洲一項研究顯示,使用染髮劑會略微提高罹患淋巴瘤的危險。

巴塞隆納加泰隆尼亞腫瘤學研究中心的德桑荷西說:「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個人使用染髮劑會使罹患淋巴瘤的危險略微提高,尤其是在1980年以前就開始用染髮產品的婦女。」

以前的研究顯示,染髮與得淋巴瘤有關。研究人員分析一項對淋巴瘤患者進行的大規模研究結果,並與身體健康的對照組做研究。研究對象橫跨歐洲六國共4719人。其中約4分之3婦女和7%男士曾使用染髮劑,

研究員發現,整體而言,染過頭髮的人,得淋巴瘤的危險提高19%。一年至少染髮12次的人,這個危險提高26%。1980年以前就開始染髮的人,得這種癌症的危險提高37%。只在1980年以前染過頭髮,1980年以後就不曾染髮的人,這個危險提高62%。

研究員根據這項發現計算出,婦女淋巴瘤病例約有10%可能是因為使用染髮劑而導致。研究報告刊於《美國流行病學期刊》。

從1978到1982年,某些類型的染髮劑成分已改變,除去一些可能致癌的成分。不過較新的染髮劑是否完全沒有致癌危險,目前並不清楚,仍有研究的必要。

甲狀腺癌就算治癒 罹其他癌危險升3成

【2006/07/19 民生報】

【編譯錢基蓮/路透紐約電】

成功治癒甲狀腺癌的患者,仍要注意得另一種癌症的危險提高約三成。反之,許多癌症也與甲狀腺癌危險提高有關。

英國西方綜合醫院的史特拉陳指出,甲狀腺癌罹病率提高和預後改善,加上兒童的罹病率提高,顯示罹患其他癌症的可能性也提高了。

為證實這個理論,他們從歐洲、加拿大、澳洲、新加坡13個至少已運作25年的癌症登記系統收集資料。其中甲狀腺癌病例共有39002例,74%是女性,57%是56歲以下婦女。在其後數年追蹤期間,又發現有2821例其他癌症,其中許多都是在第一年就診斷出,以皮膚癌、攝護腺癌、腎臟癌、腎上腺癌、和非霍杰金氏淋巴瘤為主。其他如小腸癌、大腸癌、直腸癌、乳癌而言,危險會隨著追蹤時間的延長而提高。

研究報告作者並發現,罹患其他癌症中的患者,又有1990人甲狀腺癌復發。這種情況下,甲狀腺癌的危險與年齡、性別、或診斷期間(calendar period)無關。

與甲狀腺癌罹患率危險提高無關的癌症只有唇癌、口腔喉、咽喉癌、膽囊癌、部分女性生殖器癌、攝護腺癌、膀胱癌。對大部分類型的癌症而言,診斷出第一個癌症後12個月內罹患甲狀腺癌的危險最高。

研究小組說,這種雙向的關連表示,患者之間很可能有類似的遺傳、荷爾蒙、或環境危險因子,或是使用可能致癌的療法來治療這兩種癌症。研究報告作者建議,醫師應注意甲狀腺疾病患者是否罹患其他癌症,反之亦然。研究報告刊於《臨床內分泌學與代謝期刊》。

驗血新試劑 讓肺癌提早現形

【2006/07/19 民生報】

【編譯錢基蓮/譯自路透紐約電】

一種簡單的驗血新方可檢查出身體出現腫瘤時產生的免疫反應,會比X光或電腦斷層掃瞄更早發現肺癌。

肯塔基大學研究員研發的這支試劑是找尋人體在肺癌非常初期時會產生的某種蛋白質,可在肺癌病例確診前數年,就正確預測出血液樣本裡的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研究員對正在接受肺癌治療的患者做試驗,正確率達九成,也很少把沒有肺癌的人誤判為陽性反應。研究員再拿肺癌患者確診前數年的血液樣本做檢驗,結果在確診前一年前採集的樣本中,發現七分之四已罹癌。18個二到四年前採集的樣本,也都有罹癌的反應。

研究員說:「根據癌細胞增加一倍所需時間,肺癌可能在達到放射線可以檢查出的大小之前三到五年,就已存在。」

一旦這項檢驗的準確性被證實,可能會成為自攝護腺特定抗原(PSA)驗血檢查以來,第一支檢驗任何一種癌症的新型驗血試劑。目前擁有這支試劑上市許可證的是20/20 GeneSysterms公司。

研究員在《胸腔腫瘤學期刊》中發表研究報告說:「資料顯示,抗體的藍圖納入全面性篩檢策略時,可能成為早期檢查出癌症的有力工具。」

非小細胞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平均五年存活率只有40%。肺癌是全球癌症最大死因。全球肺癌聯盟指出,肺癌每年增加1000萬新病例,其中半數在診斷出罹癌一年之內死亡。患者出現肺癌症狀時,通常已回天乏術。

X光電腦斷層掃描可以發現肺癌腫瘤,但造成虛驚的錯誤率高。換句話說,許多人必須忍受疼痛的活組織檢查,結果卻發現根本不是癌。

肝癌換肝給付 條件放寬

【2006/07/19 聯合報】

【記者王紀青/高雄縣報導】

健保局本月起放寬肝癌患者肝臟移植給付條件,由「米蘭定規」放寬為「舊金山定規」,使原本無法獲得移植給付的肝癌患者,得享有健保全額給付。

肝臟移植權威、高雄長庚醫院院長陳肇隆昨天表示,所謂「舊金山定規」是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訂的肝癌換肝標準,較「米蘭定規」條件寬鬆,舊金山分校訂此定規,換肝後五年存活率達七成。

衛署砸170億 要讓結核病10年減半

【2006/07/19 聯合報】

【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國內每年結核病新發生個案約為一萬五千人,死亡個案約為一千三百人,高居傳染病第一位。衛生署疾管局擬定十年減半計畫,預估十年將花費一百七十億元,日前已獲行政院核定。

疾管局組長楊世仰說,台灣結核病發生率每十萬人口六十六點六七人,是美國的十三倍,相較於鄰國日本,每十萬人口廿四點八人,也達到二點七倍。

國人死於結核病的比率,也較美、日來得高。疾管局資料顯示,民國九十二年,國人結核病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五點八人,日本為一點九人。

疾管局說,在卅八種應報告傳染病中,結核病患人數就占七成,平均每天新增四十一名病患,至於結核病死亡人數,更占所有應報告傳染病死亡人數八成,顯見情況有多嚴峻。

疾管局說,除了因為病程潛伏期長、病人發現和管理不易外,多重抗藥性及愛滋病患併發結核病例數急速增加,在在增加防治工作的困難度。

疾管局說,結核病十年減半計畫,總經費達一百七十億元,二○一五年,結核病發生率能降到每十萬人口卅四人。

今年登革熱 提早拉警報

【2006/07/19 民生報】

【記者張雅雯/報導】

高雄市登革熱疫情拉警報!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通報資料顯示,自從入夏首例本土病例6日出現在高雄市,前鎮、前金區兩周來本土病例數已達8例,而且第二型、第三型都有,增加出現出血性登革熱的風險,呼籲地方衛生局要加強消毒工作。

疾管局副局長林頂表示,8名本土登革熱病例全集中在高雄市,有6例在前鎮區、2例在前金區,與去年同期的O例相較,疫情似乎來的比往年早,加上高雄縣市、屏東縣的病媒蚊布氏指數依然偏高,以高雄市為例,有六成村里的布氏指數超過四級,光前鎮區就有九個村里,必須緊急消毒、噴藥,以免疫情繼續延燒。

截至昨天為止,全台登革熱確定病例數累積達51例,41例為境外移入仍是最大宗,本土病例集中在南部地區。林頂指出,目前發現的本土登革熱患者,型別各異,如果患者交叉感染另一種登革熱型別,可能引發症狀較嚴重的出血性登革熱。

林頂表示,南部縣市每年都是登革熱的高風險區,民眾一定要清除居家的積水容器,避免環境的病媒蚊指數偏高;民眾如果有發燒、劇烈頭痛、骨關節肌肉疼痛、出疹、後眼窩痛等症狀,應該及早就醫並告知旅遊史。

職業癌症 研議納入職業病種類

【2006/07/19 民生報】

【記者楊心怡/報導】

根據台大醫院環境與職業醫學科教授,同樣也是勞委會職業疾病判定委員會委員郭育良透露,幾周前勞保局曾開會討論修訂職業病種類表,數位委員曾提出要將職業癌症如血癌納入其中,雖然還在審查階段,但他預期未來若能增列,將是一大進步。

郭育良表示,他曾為一名病患開過血癌的職業傷病診斷書,該名病患的職業是修理X光儀器的維修人員,因長期且高量暴露在X光下而罹患白血症,目前還在接受化療。他無奈地表示,雖然之後該名病患獲得補償,但僅有80萬元。因此他熱切希望職業病種類表能把癌症加入,使得因職業因素而罹癌的勞工可以獲得保護。

職業病的判定過程極為專業。簡單來說,職業病是因職業的原因所導致的疾病,但醫師在開立職業病診斷書時,除需考慮疾病證據的確定性達95%,如證明血癌即需抽到骨髓,較不易證明的其實是工作相關性,確定性需達50%,這部份需顧及時序性上的關聯,流行病學的文獻報告支持,還要在工作過程中有充分暴露才能確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慎絢也提到,很多職業病並非馬上表現出來,像目前比例佔最多的肌肉骨骼型職業病,它的早期徵狀是下背痛,但需10年才會變成坐骨神經痛,即使從X光和肌電圖診斷確定是坐骨神經痛,也不能保證是否是因工作引起,或只是年紀大了,甚至只是姿勢不良所導致。

但是,郭育良指出,所有種類中最難鑑定的應屬急性循環系統疾病,如腦溢血、腦栓塞、高血壓性腦病變、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等,畢竟現在65歲以前就發生高血壓性疾病或心臟疾病症狀的人不在少數,有時候並未完全與工作相關,卻在工作場所發作,很多人便認定這是職業相關。郭育良說,不可否認工作壓力的確是造成突發的最主要因素,但仍不能忽略其中存在很多非工作相關危險因子。它們雖已名列職業病種類,但在判定上會增加難度。郭育良指出,去年有230個案例申請急性循環系統疾病為職業相關,遭勞保局駁回後向法院申訴,但僅一個案例成功。

目前,決定能否名列職業病種類的標準多為學理支持,及國際上的文獻證據。但已羅列美國職業病種類中的憂鬱症與創傷後症候群,卻不在我國的種類表中。郭育良指出,目前台灣的職業病種類多半與外傷有關,精神方面疾病未被認可。但他也表示,許多病患因職業傷害而患有憂鬱症或創傷後症候群,卻無法以職業傷病的給付來諮商、治療。行政院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所長石東生亦提及,憂鬱症已成為國際間21世紀主要職業傷害的議題之一,因此郭育良認為,因職業傷害而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勞工定不在少數。

雷射除鼻咽腫瘤 無須自費

【2006/07/19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雷射會轉彎!台大醫院日前完成了「鉀鈦磷雷射進行內視鏡鼻咽切除術」,技術領先全球,透過細導管來引導雷射,直接去除復發的腫瘤組織,手術時間僅需1.5小時,最重要是,病患無須自費。

台大耳鼻喉部頭頸腫瘤科主任柯政郁表示,復發性鼻咽癌細胞多半對放射線具有抵抗性,病患就算再次接受放射線治療,療效也不佳,且可能伴隨許多副作用,一般來說,傳統治療以外科切除手術為主。

然而,病患在接受切除腫瘤之後,幾乎都會破相,在嘴巴或臉頰留下一個洞,造成了軟顎缺損、顏面疤痕、牙關緊閉、食物逆流至鼻腔、吞嚥困難等後遺症,因此,不少病患一聽到這些後遺症,根本就不敢接受治療。

相較之下,鉀鈦磷雷射進行內視鏡鼻咽切除術就具有保留病患外觀的優點,在鼻內視鏡監控下,經由細導管的引導,雷射可以彎曲,探頭就直接打在腫瘤。

柯政郁指出,病患先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確定癌細胞局部復發的範圍,而鉀鈦磷雷射相當精準,能量全部集中在一點,可以將腫瘤組織完全消除,並燒灼腫瘤附近邊緣,預防再次復發。

柯政郁說,以鉀鈦磷雷射去除復發腫瘤,手術過程幾乎不出血,不用輸血,手術時間為1.5小時,比傳統外科手術縮短一半以上,且不需破壞任何顏面結構。

台大醫院已經完成了16個成功病例,術後復原情況良好,病灶不用填塞東西,手術簡易,且不會造成病患的二次傷害。

費用方面,柯政郁指出,病人無須自費,由台大醫院向健保局申請一般雷射給付,對於復發性鼻咽癌病患來說,可說是一大福音。

加護病房 明訂轉出條件

【2006/07/19 民生報】

【記者薛桂文/報導】

國內加護病房經常一床難求,為免不必要的病患占用資源,造成浪費,健保局最近明訂轉出加護病房的條件,包括使用呼吸器穩定、癌症末期、腦死但不捐贈器官者,都不可再占用加護病床,否則患者須自費。

根據健保局公告的新辦法,凡是血液動力學數值穩定、已脫離呼吸器或可穩定使用者、合併症已穩定控制、已脫離急性期不需加護醫療、以及家屬要求自動出院等三十多種情況,如果繼續待在加護病房,都將不再給付。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嚴重病危、在加護病房獲益不大者,目前家屬多仍希望留在加護病房,未來也將被轉出,例如:多重器官衰竭、積極治療仍無改善,腦中樞神經病變、神智無法改善(像植物人)、癌症末期、猝死後經急救仍有缺氧性腦病變者。

台大醫院外科加護房主任柯文哲指出,國內加護病床的數量,在過去13年內,增加二倍多,而醫學中心的加護病床比率也節節高升,占總病床的比率目前在16%~7%間,但這並非因重症患者真的大幅增加,而是許多不需加護醫療的人占用了病床。

柯文哲說,曾有專家去視察呼吸加護病房,竟發現其中七成患者已是植物人,根本就可轉到一般病房;還有許多癌症末期、腦死患者也會長住加護病房,其實他們的情況已無法改善,住在加護病房裡,除了耗費資源外,一點益處也沒有。

更可議的是,有些家屬明知,患者並不需要加護醫療,但因在加護病房,24小時有醫療人員照護,不必自聘看護,也沒有病床費的部分負擔,所以有人故意「賴床」,一住就是數月,甚至一、兩年,但目前醫院卻無法可施。

不過,柯文哲透露,加護病房被不當使用,醫院也難脫共犯之責,因為加護病床的給付遠高於一般病床,讓輕病患者占用,醫院的成本低,給付卻多,難怪醫院也樂得不去趕病人,反而讓加護病床數不斷成長。

打太多 慢性腎衰竭

【2006/07/19 聯合晚報】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腎臟科醫師指出,坊間營養針加入七、八種藥物,從消炎止痛、大蒜精、糖水各種成分混雜,點滴直接進入血液,沒有肝臟協助代謝,全部由腎臟代謝,增加腎臟負荷。臨床上,經常接獲打點滴打到慢性腎衰竭的病患。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江守山指出,臨床上經常接獲打點滴,打出慢性腎衰竭的老病患,通常是由家人發現,老人家怎麼水腫,臉腫,持續無法消腫才趕緊送醫。

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楊皇煜指出,一般的營養針對身體無礙,但是營養針中往往添加許多複雜藥物,若是加了消炎、止痛等藥物,則可能傷害腎臟。

江守山說,經過消化道攝取食物,會經過肝臟代謝,進入全身循環,但是直接注射到血液中,則全部由腎臟代謝,會加重腎臟負擔。

江守山指出,台北萬華區一向是點滴打得多的地區,此外,中南部打得更兇,很多由南部轉送上來的病患,很快就進入洗腎階段。

一般人偶爾打點滴,沒有大礙,但是瘀血性心衰竭、肝硬化、腎病病患,打點滴造成的負荷較大,需要格外注意。

注大筒會舒坦?老人家三天打一次

【2006/07/19 聯合晚報】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濫打點滴的歪風又起!健保給付日益縮水,診所醫師另闢自費項目,鼓吹病患打點滴,小劑要價200元,大劑要價500元,點滴內容物多為銀杏、維生素B、解熱鎮痛劑,老人家打了覺得舒坦、有精神,甚至有老人家三天就上門一次。

藥師柯明道指出,最近士林、萬華等老社區,小型診所內又興起「注大筒」的歪風,診所備一張診察床,就可以開始為病患打點滴。事實上,許多美容診所也推出美容點滴,內容物大同小異,宣稱具有抗老、美容、美白作用。

為了招攬老人家上門,診所醫師會先贈送試打一次,老人家打了覺得有效,再度回診的比率非常高。該診所的門診量約一天百人,其中絕大多數是老人家,都是為了打點滴而來,甚至有老人家三天就要打一次。看得藥師膽顫心驚。

一名不願具名的藥師曾經在打點滴診所執業。他說,這些針劑的內容物多半為維生素B、銀杏、解熱鎮痛劑,由於老人家多半有腰痠背痛的宿疾,針劑一打下去,腰也不痠了,人也精神了,老人家們嘖嘖稱奇。且依顏色不同,還可多收費;例如黃色的有加維生素B群,可多收50到100元。

有些老人家已經打成識途老馬,一到診所,醫護人員還沒開口,老人家自己就會「自我判斷」,今天來個大支的,或是小支的就夠了。藥師說,大支的針劑要價500元、小支藥價200元。若是在美容診所,要價更高,動輒數千元。

標榜抗老作用的銀杏,具有抗凝血的作用,而老人家往往有心血管疾病,若是正在使用阿斯匹靈等抗凝血藥物,將會增加出血的風險。

藥師說,點滴確實沒有立即的危險,也沒有人在診療台上立即打出問題。不過,確實有些老病患消失在診間,追問其他的老病友,輾轉得知老人家急診住院去了,究竟是不是營養針打出了問題,沒有人知道。

每月就診逾20次 將限制就醫場所

【2006/07/19 民生報】

【記者薛桂文/報導】

四處逛醫院,每個月就診超過20次,可能被限定就醫場所!中央健保局已修訂醫療辦法,針對輔導無效的高診次病患,未來將在健保IC卡上註記,限制在指定的醫療院所就醫,快則今年內即可實施。

健保局醫管處專門委員黃肇明表示,這項辦法已報請行政院核定,目的在幫助異常、頻繁就醫的病患,獲得正確治療,同時也減少浮濫就醫造成的浪費,估計每年可省下五、六億元。

事實上,健保局近年來持續輔導高診次病患,只要每月看病超過20次,每季超過50次,每年逾200次者,都可能被鎖定,健保局會分析其習慣就醫的院所,請醫院介入輔導,或是整合病友團體、社政單位親自訪視,導正其就醫觀念。

據統計,93年就醫逾200次的高診次患者有1892人,扣除死亡、無法追蹤者,健保局共輔導1807人,也確實減少浮濫就醫的情形,平均每人就醫次數減少29%(由244次降至174次),用藥天數也減少19%(253萬天降至204萬天)。

至於94年的成果也不差,三個月內就醫逾50次的患者,在前三季分別有2705、3049、2561人,經過輔導,就醫次數減少了28%、25%、17%,且輔導時間愈長,減少就醫的情形愈明顯。

黃肇明說,像93年就醫最多者為一36歲男性,他因有多發性內分泌腫瘤、胰臟癌等毛病,施打止痛針成癮,全年共看了687次門診,但經輔導,提供適當的疼痛控制,降低他對藥物的依賴,94年看診已降至429次,降幅達38%。

他強調,這些高診次病患多半有多種疾病、重大傷病或精神異常,未必故意四處逛醫院,而可能是不知如何正確就醫;曾有一名老人家,因皮膚癢一季看病一百多次,後來發現他家環境衛生不佳,協助其改善,一季看病已減至60次左右。

不過,以往輔導高診次患者,健保局只能道德勸說,若病患不配合,也莫可奈何;所以,健保局才修訂醫療辦法,對重複就醫、浪費醫療資源的情形,將先請專家評估,若有浮濫之嫌,則予輔導介入,如果患者依然故我,才會限制就醫場所,但緊急傷病不受限,至於高診次的定義、輔導的細節等,還須研商。

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劉梅君認為,浮濫就醫,部分成因在民眾行為不當,針對這些人限制就醫場所,不失為節制浪費的方法;但也有情況是醫療院所的照護疏失、不夠用心,讓患者病痛未除,只好四處求醫,這部分健保局也應拿出辦法來。

她建議,健保局應分析高診次患者為何頻繁就醫,如果是醫療院所有問題,就該處分院所,甚至應要求,醫療院所看到民眾健保卡上就醫紀錄頻繁者,主動了解,以防浮濫就醫。

業者居間媒合 試藥價碼一天5千至1萬

【2006/07/19 聯合報】

【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做臨床試驗,往往不是藥廠直接找醫師,而是有人居間媒合。而這些「臨床試驗公司」(CRO),也要監測試驗進行,確保做出的資料堪用。

一位在臨床試驗界有七、八年資歷,過去做過臨床試驗研究護士,現為臨床試驗公司CRA(臨床試驗監測者)。她說,有些藥廠會有內定屬意的醫師,沒有的就要靠自身的人脈了。

找醫師做人體臨床試驗,事情可沒想像中單純。她說,每家醫院都會收取所謂的「管理費」,價碼也不同,有些醫院按臨床試驗計畫費用的比率計算,行情高一點的醫學中心,可能要三成,也有收一成五的,還有醫院要求案子做愈久繳愈多,但也有醫院是收幾萬元,不管案子大小。

「醫師沒有所謂的公定價碼,而是要看案子要做多久、受試者好不好找,和執行起來容不容易而定。」她說,也不是所有醫師都向「錢」看,「有醫師為的是升等、升遷」。

她說,過去能做臨床試驗的醫院只有十七家,醫院裡某一專長的醫師也就那幾個,像要做憂鬱症新藥臨床試驗,就不能去找專長是精神分裂症的醫師。

至於找尋受試者,難易度差別也很大,健康受試者算是最容易的了。她通常會在大學校園BBS站上貼廣告。有時,也會在報上刊分類廣告。至於價碼,則要看吃藥頻率、抽血次數而定,一天行情約五千到一萬元之間,抽血次數多,價碼也會比較好。

「像癌症病患就特別難找。」因為攸關性命,還要符合收案資格,很多時候都收不滿。

為了推動臨床試驗產業,衛生署大幅放寬執行臨床試驗的層級,在她看來,「有好有壞」。她說,比較紅的醫師,手上有三、四個案子很正常,這種情況下,還得搶病人。像這時候就得物色其他醫師幫忙。但碰到不常做臨床試驗的醫師也很麻煩,責任、規範搞不清,醫院的硬體設備也不見得理想。

她甚至聽過,有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主委自己審自己案子的荒謬情事,也有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組成不符規定,臨床試驗都做了,衛生署不認帳,「認證是一定要的」。

由於臨床試驗一定有風險,為分擔責任,藥廠通常會要CRO和醫院保險,「但現在,國內醫院根本沒幫臨床試驗投保,保險業者也不知該怎麼計算費用。」她透露,只有藥物直接造成傷害,藥廠才賠,「若錯在醫師,藥廠可是不賠」。

放寬限制為生技鋪路 拿人民身體拚經濟?

【2006/07/19 聯合報】

【記者陳惠惠/專題報導】

藥物臨床試驗一直披著神秘面紗,在衛生署去年放寬國內臨床試驗限制後,有人擔心台灣會變成各藥廠在亞洲的人體試驗中心。

去年十月,衛生署放寬藥品臨床試驗執行醫院層級,原本只有十七家醫學中心在做,如今遽增到一百卅多家區域或地區醫院。衛生署技監蕭美玲說,前年八月行政院產業策略會議,針對臨床試驗體系全面檢討,目的是為將來生技產業鋪路。至於放寬後的國內臨床試驗產業規模有多大,她很難估計,但希望在亞洲占一席之地。

「藥品臨床試驗是人權議題,比高捷泰勞人權事件更嚴重,因為事關人命。」前衛生署藥政處處長、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王惠珀直指,衛生署鼓吹臨床試驗產業,「根本是拿人民身體拚經濟」。她擔心,到頭來「連阿貓、阿狗都可以做」,以衛生署現有人力根本無力監督執行過程。

蕭美玲則指出,過去台灣做臨床試驗的醫院有限,多國多中心的臨床試驗,在台灣執行時受到很大限制,有時根本找不到醫院可以做,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精神科非常強,過去就沒法子做臨床試驗,開放後就可以做。

但王惠珀說,在沒遊戲規則、監督機制的情況下,未來的台灣將出現一堆廉價的臨床試驗,甚至引爆「臨床試驗土石流」,「難道非要等到死了人,政府才要正視這問題」?

王惠珀說,當她看到臨床試驗將全面開放時,有被打一個大巴掌的感覺。由於反對藥品臨床試驗大幅開放,王惠珀說,「早在擔任藥政處處長時,我曾被叫到衛生署署長室訓斥一頓,甚至還說我是臨床試驗產業發展的Inhibitor(抑制劑)」。她當面告訴署長侯勝茂,可以罵她是「擋路的石頭」,但請不要叫她不當那顆石頭。

「我反對沒有程序正義的審查制度。」王惠珀說,現在的臨床試驗計畫審查全交給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連遊戲規則都由他們定,衛生署的藥物審議委員會變成橡皮圖章,政府不管,卻要替安全性背書。

衛生署藥物審議委員會一位委員也認為,「政府做法明顯向產業傾斜」。「新藥上市前的第一、二、三階段臨床試驗,風險較大,最好擺在醫學中心做。」一位醫學中心人體試驗委員會主委坦言,人力不足,單靠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監測臨床試驗執行是不行的,病人安全委員會或可彌補不足,處理受試者投訴。

王惠珀說,跟美國相比,台灣平均每七點二個月就發出一張藥證,美國卻需要十五點三個月,但審查人力上,台灣卻遠低於美國。二○○三年,美國藥品許可證約有一萬五千張,國內單是西藥的許可證張數就有兩萬一千兩百多張,這還沒包括一萬四千九百多張中藥藥證,但台灣人口數連美國十分之一都不到。

「臨床試驗應該要精不要多,現在政府卻敲鑼打鼓叫大家來做。」王惠珀說。政府「發展臨床試驗產業,民眾可以早一點用到新藥」的說法,在她看來是十足的「政治名詞」,所謂「新藥」,只是台灣沒出現的藥罷了,在國外不見得新,也不一定好。

大陸看名醫 要排兩天隊

【2006/07/18 聯合報】

【記者賴錦宏/台北報導】

大陸醫院看病難、醫院管理落後以及醫療水平差等問題,常讓病患卻步,雖然中共近幾年大工夫改革,但現在證明大陸的醫療改革是失敗的,這也恰恰提供台灣醫院和醫師大舉進入的機會。

大陸醫院的問題,先從掛號開始,一些大醫院的專家門診,如北京的同仁醫院、北京醫院、人民醫院、協和醫院等三級甲等醫院(相當台灣的台大、長庚、榮總),往往二天前就要排隊掛號,半夜裡民眾在醫院外大排長龍早已司空見慣。為了能掛上專家的號,許多外省市病人,不惜花大錢在醫院附近租房子住,甚至僱請號販子(黃牛)排隊掛號。

其次,大陸醫院裡的收費不透明,去年年底一名黑龍江的病人住進醫院兩個月,醫院竟要收費一百四十萬人民幣(五百六十萬台幣)。送紅包是家常便飯,尤其是藥品回扣,可以讓一些醫生,開得起雙B跑車。

明基、日月光、寶成 大陸都有醫療據點

【2006/07/18 聯合報】

記者彭慧明、曾增勳/連線報導


除了旺旺集團,包括台塑、明基、日月光和寶成等企業集團,及秀傳、宏恩、壢新等醫療集團都有興趣進軍大陸醫療市場或已在大陸設立據點。

二○○○年時,大陸首度開放外資申設醫院,當時搶到執照者,包括旺旺、明基、台塑等企業在內。

五年後,旺旺醫院搶得先機,其他企業的醫院體系也在逐步成形中,例如,日月光與聯安診所二○○四年在上海浦東設立景康診所,引進聯安高檔的健康檢查。今年五月,明基南京醫院開幕,蘇州醫院也隨後跟進。寶成集團的裕元紀念醫院也在廣東成立。日月光在經營了診所後,現在更有興趣往醫院發展。

醫界指出,台塑王永慶一直不忘情大陸投資醫院計畫,長庚醫院去年在廈門市的海埔新生地動工興建廈門醫院,預定有兩千床,總投資額約兩億美金。長庚廈門醫院院區約七十公頃,將分期開發,不過最近傳出醫院基樁工程承載力不足,施工部門正重新補強,原定今年底開幕營運的計畫因此延至明年七、八月。

除了台商企業,不少台灣的知名醫療單位也進軍大陸。包括秀傳紀念醫院集團、宏恩醫院、台灣桃園壢新醫院所屬的聯新醫療機構等單位,都在大陸成立據點。

壢新醫療集團預定投資一億美金,在上海興建聯新國際醫院。董事長張煥禎說,這所六百床的醫院預定年底前動工,趕在二○○八年北京奧運之前完工,採合資合作方式,未來專為上海台商、外商提供醫療服務。張煥禎說,他們在大陸已奮鬥數年,依然面臨法令、人才等問題,「到大陸開醫院沒那麼容易」。

台灣醫療界西進大陸,採取和台商製造業、服務業一樣的模式,初期主要是以技術合作與人員交流方式,由台灣醫師赴當地就診。有趣的是,雖然不少台灣醫界人士政治立場偏綠,但積極西進搶商機的態度與一般企業並無二致。

新聞分析》兩岸搶醫療人才 開戰

【2006/07/18 經濟日報】

記者 李盛雯


廈門長庚醫院已經動工,明基與寶成也在東莞和蘇州籌設醫院,旺旺集團搶先在長沙蓋了旺旺醫院,成為大陸第一家大型綜合性外資醫院。台灣醫療前進大陸的同時,一場兩岸醫療人才大戰開打。

大陸有13億人口,台灣只有2,300萬人;台灣健保市場一年3,300億元,大陸醫療市場尚未開放,粗估至少6,400億元,比市場規模,當然是放眼大陸。雖說商機無限,卻滿佈陷阱重重。站穩腳步的醫療院所,下一波重點是兩岸的搶人大作戰。

旺旺花了人民幣7億元才買到大陸經驗,敏盛在台灣早已稱霸桃園,兩者結合省下雙方各自在專業上摸索的時間,創造雙贏互惠的局面。開醫院,需要的是病人和醫師。大陸病人不缺,醫師有待訓練,醫管則落後台灣30年,從醫管的角度切入,才是台灣的強項。

台灣醫師平均月收入20萬元,到了大陸,薪水只剩三分之一,要台灣醫師降薪到大陸上班,欠缺誘因。大陸醫師的醫術不比台灣醫師差多少,儀器的先進也和美國同步,病人數更不在話下,想要磨練開刀技術,世界上比大陸更方便的地方還找不出幾個。現階段台灣醫師到大陸行醫或許還很吃香等到兩岸三通,台灣也承認大陸醫師執照後,便宜又好用的大陸醫師難保不會大舉登台,屆時兩岸醫師同工不同酬的情況恐將改寫。

台醫登陸執業 明年是高峰期

【2006/07/18 經濟日報】

記者王茂臻/台北報導


今、明兩年台資醫院陸續在大陸開業,台籍醫生登陸執業的趨勢正逐漸形成,一位上海台資醫療諮詢業者昨(17)日指出,目前約有200位台籍醫生取得大陸執業執照,近期詢問登陸執業細節的台籍醫生人數大增,該名業者預估明年將是台籍醫生登陸的高峰期。

目前已在大陸開業的台資醫院,包含上海的辰新醫院,長沙旺旺醫院;明年預計要開業或成立的台資醫院包括廈門長庚、南京明基、昆山六合與東莞台商醫院等。保守估計,台資醫院的總病床數高達上萬床,潛在的台籍醫生需求不容小覷。

一位在華南負責籌辦台商醫院的業者昨天表示,台資醫院對當地台商或一般大陸人的吸引力,除了台資的招牌外,台籍醫生是另一個重點。該名業者說,「台籍醫院若少了台籍醫生,吸納客源的能力會大打折扣。」

目前台籍醫生登陸執業,必須提供台灣醫生執照、相關經歷等證明,經過大陸當地衛生機關允許,並取得執業醫院的聘書後,才可以正式在大陸執業。目前大陸規定台籍醫生執業期限以一年為限,期限到後必須重新申請。

上海台資醫療業者透露,大陸10月將會公布新法,屆時台籍醫生在大陸執業期限,可以由目前的一年期限延長到三年,等於比照目前大陸與香港、澳門簽訂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協定,讓台籍醫生登陸執業的條件與港澳醫生相同。

據了解,目前台籍醫生取得大陸執業執照的人數約在200餘名,但其中真正在大陸執業的人數約50名。上海台資醫療機構負責人分析,台籍醫生就算取得大陸執業執照,但若沒有當地醫療機構聘請為正式醫生,台籍醫生仍無法取得合法登陸執業的資格。

觀察站》西進 著眼大陸醫療市場潛力

【2006/07/18 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


翻開大陸地圖,台灣醫院西進的地點有個特色,大多是跟著台商的腳步前進,第一波要搶的,就是台商自費市場,但長遠來看,瞄準的則是大陸醫療市場龐大的潛力。

大陸開放外資以合資方式開設醫院後,中共衛生部打算釋出更多的公立醫院委外經營,讓不少台灣醫院躍躍欲試。醫界紛紛西進,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健保窘境,一位經營者就說「台灣醫院已經太多了,沒有什麼新醫院生存的空間」。

醫界人士私下評估,台灣花了卅年才累積下醫療經驗,現在的大陸有些像卅年前的台灣,城市人民所得愈來愈高,就愈有能力看得起病。而且,大陸醫療體系基本上是以公立醫院為主,沒有服務的觀念,這是台灣醫院轉戰大陸時很大的優勢。

但醫界西進有這麼容易嗎?就如湖南旺旺醫院執行長鄭文憲所言,旺旺第一期投資就砸下七億元人民幣,整個院區要花十到廿億元人民幣,但醫院開門營業之初,一天曾只有十個病患,熬到現在才好不容易每天有五百個病患上門。

醫院現場》不想招搖 旺旺捨北京上海選長沙

【2006/07/18 聯合報】

【記者郭錦萍/湖南長沙報導】

講到湖南長沙,你先想到什麼?臘肉還是毛澤東?不過在當地打拚的台商不少都會驕傲的說,長沙有大陸第一所台資醫院—旺旺醫院。

旺旺醫院所在的長沙市芙蓉區,是個新開發的區域,到處是興建中的廠區、大樓,在一堆鷹架和吊重器間,從遠處就可以看到已成當地地標的旺旺醫院十五層大樓。

走進醫院大門,穿著亮麗制服的服務人員,笑臉詢問需要,眼前是幾十個掛號櫃台、光可鑑人的大廳及往兩邊向上延伸的電扶梯,光這些,一開始曾讓大陸民眾不敢走進來,怕大傷荷包。

從台灣人的觀點,旺旺醫院很像台灣的中型醫院,其中最像台灣醫院的是整形、美容部門,有專用電梯,布置的像高級飯店,診間寬敞、先進器材一應俱全。

但細節卻又和台灣很不一樣,例如廁所標示,大得嚇人,原來這是為了方便文盲不少的大陸同胞;病房中間設有飯廳,幾張四角木頭椅和桌子,很像乾淨版的龍門客棧,工作人員說,這是為了讓家屬方便用餐,也避免他們在病房就開起伙來。

在急診室及門診間外放了不少大大的沙發,旺旺醫院行政中心副總經理許旭初解釋,這種沙發是特別訂製的,除了讓不舒服的病人隨時可以躺下,若有大量傷患時,兩張沙發併起來就是一張病床。

從台灣被派到長沙的許旭初,看著醫院從無到有,對台灣人要在大陸經營醫院的艱辛,感受良多。他說,旺旺集團執行長蔡衍明的父母一直希望能開家醫院,蔡花了四十年時間才實現。

他說,中國國務院在公元兩千年開放外資進入醫療和教育事業,旺旺集團在二○○一年三月就組團考察各地,就旺旺自己所做的評估,大陸的醫療現狀是「看病難、藥費高」,而台灣的醫療現狀是,水準高,但已無多少利潤,只有西進,才能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他們同時也看到長庚醫院過於高調招來阻撓,旺旺決定,不到北京、不選上海。

至於選長沙,旺旺醫院大陸籍董事劉憲光解釋,中國的西醫,向來是「北協和、南湘雅(以前的湘雅醫學院,現併入中南大學)」,湖南不缺醫師,但缺「醫療」,而且醫保(指醫療保險)「涵率不高、內容不深」,醫療品質可能差了台灣一大截,費用卻和台灣差不多。選湖南,是覺得這裡有良質的醫療人力可改造,醫療事業自然能有所為。

雖然因夠低調,旺旺醫院在二○○二年二月就取得中共中央批可,但因為其他醫院的抵制,當地醫師不敢投效,旺旺原定要建成一千五百床的計畫,只好放慢腳步,現在啟用的是投資七億人民幣的第一期大樓,共五百零六張床,所以仍列為三級甲等醫院;為了這個醫院,旺旺買下一百一十三畝地。

長沙市台商會會長鄭聰俊說,現在生病不必急著訂機位趕回台灣,讓家人安心許多。

台灣名醫群 進駐湖南旺旺醫院

【2006/07/18 聯合報】

【記者曾增勳、陳惠惠/連線報導】

醫界西進大陸,昨天由桃園敏盛醫院搶下頭籌;敏盛昨天與大陸第一家由台灣資金成立的旺旺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包括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台大前校長陳維昭等名醫組成的醫療團隊,將進駐旺旺醫院。

大陸醫療市場規模龐大,台塑、明基、國泰等多家財團,看準大陸醫療市場商機無限,二千年大陸開放外資以合資方式開設醫院後,即積極布局搶進,結果由旺旺集團搶下先機,去年十二月底在湖南長沙設立擁有六百張病床的大型綜合醫院。昨天在桃園與敏盛醫院簽訂備忘錄,為台灣醫療輸出大陸跨出重要一步。

依備忘錄未來將進駐的台大資深或退休名醫,除心臟科權威李源德外,還有陳維昭、前台大小兒心臟科教授呂鴻基、前台大神經科教授張楊全及台大外科教授李威傑、敏盛腎臟科主任鄭振廷、心臟科主任陳清淵等人。目前擔任敏盛醫療體系總裁的李源德,將受聘擔任旺旺醫院榮譽院長暨執行顧問。

李源德說,初步將協助旺旺醫院籌設心血管中心。由於醫師的家人都在台灣,初期將以輪調方式進駐湖南旺旺醫院,主要工作是醫療技術交流,希望能移植台灣經驗,帶動當地醫師的行醫態度和服務熱忱。

李源德說,台商到大陸開醫院立足不易,未來將繼續號召台灣年輕醫師參與,由資深醫師領導,帶著年輕醫師往前衝,他們幾位資深醫師將在兩岸來來去去,計畫將在二、三個月後啟動,這項合作等於「將台灣醫療經營帶進大陸」。

湖南旺旺醫院執行長鄭文憲不諱言說,一般大陸主任級醫師的薪水,跟台灣住院醫師差不了多少。一般醫師平均薪資只有三千元人民幣,就算加上檯面下的收入,還是比台灣醫師少了許多。

「大陸醫療人員的素質相當高,他們缺的只是全科醫師和醫療管理的概念。」鄭文憲說,大陸醫療人員的心態有些像廿年前的台灣公家機關,下了班啥事都不管,他們需要的是觀念的改變。

鄭文憲說,以大陸醫師的薪水不太可能吸引台灣基層醫師遠渡重洋,誘因或許是大陸人口多,年輕醫師到大陸比較有機會「練刀」,多累積一些手術經驗。

氣喘兒下水前 先來10分鐘暖身

【2006/07/18 聯合晚報】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游泳池水中加氯消毒,是必要之惡。醫師建議,氣喘兒下水游泳前,一定要做10分鐘以上的暖身運動,若是處於病情不穩定期,則要用藥之後才能下水。此外,游泳之後,一定要擦乾、洗淨,不要等到回家才洗澡。

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徐世達說,游泳池添加的氯,確實是引發氣喘的刺激物之一,但游泳仍是較不容易引起氣喘的運動項目。他解釋,因為水平面的水氣豐富,運動時可以維持氣管的濕潤,不像跑步時,嘴巴、氣管容易乾燥。

如何享有游泳的好處,卻不誘發氣喘?徐世達指出,氣喘兒下水之前,應該暖身10分鐘以上,至少可以維持三個小時,氣管不收縮,即可減少氣喘發作。

若是當時感冒導致氣喘病況不穩定,徐世達說,應該先用藥,用藥之後可以減少氣喘被誘發的機會。

他強調,游泳之後,一定要當場清洗乾淨、擦乾,不要讓氯殘留在皮膚上,增加誘發氣喘的機會。他也認為,室內或室外游泳池的氯添加問題,沒有什麼分別。

氯惹禍 室內泳池讓氣喘兒變多

【2006/07/18 聯合晚報】

【編譯倪婉君/綜合報導】

比利時科學家研究指出,歐洲兒童氣喘人數增加,可能跟用氯消毒的室內游泳池有關。

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研究人員分析歐洲21國19萬名13至14歲孩童的呼吸問題,發現受訪孩童所處城鎮的室內游泳池越多,氣喘人數就越多,原因可能和用來清潔池水和空氣的含氯副產品有關。

研究人員深入分析發現,每多一個室內游泳池,罹患氣喘和喘鳴 (wheeze)的比率就各增加2.73%和3.39%。而且這種孩童氣喘問題,西歐又比東歐嚴重,因為西歐的室內游泳池比東歐多,每五萬人就有一個,東歐則是每30萬人一個。

主持研究的公共衛生教授柏納德相信,當池水中的氯與來自游泳者身上的蛋白質污染物,像是汗液和尿液反應就會產生名為「三氯胺」 (trichoramine)的化學物質,進而增加游泳者的氣喘風險。

而孩童患氣喘人數增加,也跟愈來愈多小孩愛去這類有衝浪器和滑道的室內游泳池有關。柏納德說,小孩愈多,讓室內游泳池的水溫愈高以及游泳人數愈多,連帶造成空氣中的含氯副產品增加。

氣喘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統計發現已開發國家在過去25年間患氣喘人數已增加逾50%。世界衛生組織 (WHO)表示,全球約1億至1.5億人口罹患氣喘,每年約18萬人死於這種疾病。

研究人員呼籲加強調查室內游泳池對於氣喘的影響,並改善室內通風問題。研究刊於英國醫學院 (BMA)出版的「職業病及環境學」期刊。

減輕癌患副作用 香茅醇複方成效顯著

【2006/07/18 民生報】

【記者林上玉/台中報導】

化學及放射治療的副作用,一直是癌症治療期間的最大困擾,中山醫學大學健康管理學院王進崑院長帶領醫院研究團隊,以西方香草植物─天竺葵萃取的香茅醇,加上東方珍貴藥材─當歸、黨蔘、靈芝的複方,提供105位癌症患者服用6周,發現惡心、味覺異常、手腳麻木、聽力減退副作用都有明顯紓緩。

王進崑指出,這項研究成果接下來將在國際醫藥期刊上發表,預計7月底以健康食品型態問世。

癌症的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一方面殺死體內的癌細胞,同時也殺死其他正常細胞,包括口腔黏膜細胞、毛囊細胞和骨髓造血細胞等,使得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常有掉髮、口腔黏膜炎、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患者往往受不了而中斷治療,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

中山醫學大學健康管理學院王進崑院長整合中山醫大資源,以平日常用的食補材料,包括含香茅醇的西方香草植物─天竺葵,加上東方珍貴藥材─當歸、黨參、靈芝的複方,供患者服用6周,證實對癌症化療患者的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及免疫細胞的維持,都有正面功效,還可明顯紓緩惡心、味覺異常、手腳麻木、聽力減退等副作用。

王進崑指出,醫食同源,許多日常飲食常用的食補材料,除了具有養生功能外,對疾病的介入也有功效,這次研究選用的材料中,靈芝、黨參和當歸有改善食慾和調節免疫的功效,天竺葵中的香茅醇則有抗炎消腫、抑癌及黏膜修護功能,研究中共有105位第3、4期的癌症患者參與,其中以乳癌患者最多,有60位,占57.1% ,其次是大腸直腸癌、鼻咽癌、肺癌,對照組50位服用安慰劑,試驗組有55位每天服用香茅醇複方,連續6周,副作用都有明顯改善。

IGRT如影隨形 鎖定腫瘤

【2006/07/18 民生報】

【記者楊心怡/報導】

現在社會什麼都希望「量身訂做」,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放射腫瘤科引進的先進影像導航放射線治療系統(IGRT)不僅做到量身訂做,更達到「如影隨形」的程度。

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放射腫瘤科主任呂志得說,近年高階三度空間(3D)電腦工作站被廣泛應用於癌症的放射治療,而在短短數十年間,IGRT已讓「玉石俱焚」式放射治療的鈷六十時代成為過去,也讓「量身訂做」式治療的三度空間順形治療與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望塵莫及。IGRT這套系統包括影像導引放射線治療直線加速器、反向治療計畫系統、影像融合電腦工作站、X光刀及主動呼吸控制系統,除了能執行影像導引放射線治療,更能執行以往三度空間順形治療與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

以往放射線治療只是利用刻舟求劍的方式,在病人身上以雷射定位,劃上標記,誤差可能大到3~5mm,且「體內腫瘤有時會因身形的胖瘦、器官移動,甚至是呼吸移動位置,而先進的IGRT影像導引便能更精確地鎖定腫瘤的位置,以確認病人的治療是否真如原先的計畫。」呂志得說,透過電腦斷層影像透視人體內器官,精確定位至1mm,能更「如影(影像)隨形(腫瘤影像)」地掌握腫瘤位置,治療的劑量便可提高,即使癌症組織鄰近重要器官,也可投予高劑量治療,並使正常組織傷害降到最低;且人體本身多少都有輻射線耐受性,因此靠著強度調控,讓腫瘤周圍正常器官接受的放射線劑量降低,因此副作用便能減少。據估計,治療率可提升一到兩成,副作用可降低5~10%。

IGRT讓癌症的治療更為精緻且精確,呂志得表示,該院所引進的IGRT是目前台灣最先進的,於去年十月與台大同步引進,通過測試、審核,今年七月才正式啟用。該儀器適用多種癌症,尤其是頭頸癌、攝護腺癌、肝癌、肺癌等,療程約五周,且能由健保給付,對罹癌患者可說是一大福音。

中醫外治 從皮膚投藥

【2006/07/18 民生報】

【記者林進修/報導】

中藥不一定得用吃的、喝的才行,透過皮膚的吸收,有時也可收到很好的療效。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內科醫師楊素卿表示,中醫外治法是將藥物外用於體表,透過皮膚等器官的吸收,藥力進入經絡系統,調和氣血而散布全身,進而達到提高免疫力及治病的效果。一來投藥簡單,二來中藥未經腎臟及肝臟等臟器的吸收,副作用較少,臨床常用在皮膚科、痠痛科及婦科等,對老幼虛弱病患來說,尤為適合。

在治療高血壓方面,可選鉤藤、桑葉、菊花、夏枯草及石決明等藥材,先加水煎石決明20分鐘,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取液,可採先薰再溫泡的方式來治療。一劑藥材可用2~3次。

若常有四肢關節疼痛及骨刺等不適症狀,可選取伸筋草、透骨草、當歸、威靈仙、皂刺及粗鹽等藥材,加適量水煎成湯汁,取湯薰泡患部,可收疏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疼痛。

若有四肢冰涼的毛病,雞血藤、鎖陽、川牛膝及制附片,加適量水煎煮成湯,浸泡手腳四肢,即可改善不適症狀。另在失眠部分,可取川芎、炒棗仁、合歡皮、鉤藤、陳皮、薄荷及磁石等藥材,加適量水煎煮成湯汁,每晚睡前一小時取湯汁泡腳,每次15~30分鐘即可。

如果有皮膚搔癢不適情形,取蛇床子、地膚子、白蒺藜、苦參根及白蘚皮等藥材,加水煎成湯汁後,可薰蒸,也可泡澡,而收清熱燥濕之效,緩解搔癢症狀。

健保溢付款 最多分36期攤還

【2006/07/18 民生報】

【記者張雅雯/報導】

中央健康保險局昨天傍晚宣布,針對醫療院所在民國93、94年的健保溢付款,該局有條件放寬各院所分期攤還條件,最多可延長至36期,申請期限至本月20日截止。

對此,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直呼遺憾,認為健保局未取得共識就逕行宣布追討政策,如同關閉協商大門。

健保局日前結算93及94年醫院及西醫基層總額點值,總計應追回溢付的106億元,為了避免造成營運衝擊,健保局決定放寬分期攤還申請辦法。醫管處專門委員黃肇明表示,若與健保特約滿三年無停止特約,加上應追扣費用達月平均申報點數的1.5倍以上,可以從原本24期上限延長至30期;若應追扣金額超過月平均申報點數的2倍或是超過1億元,可延長至36期。

此外,分期攤還的醫療機構如果符合三條件:在今年6月底前簽約滿3年,沒有被停止或終止特約;追扣的醫療費用,醫院部分沒有達到近3個月平均申報醫療點數的100%,診所部分未達150%;醫療費用申報沒有驟減到難以償還,都可以免提供抵押品或連帶保證人。

針對中、南部有診所醞釀串聯退出健保特約,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林忠劭表示,公會不予置評,但也不放棄再協商。

高診次病患 健保長期監測

【2006/07/18 聯合晚報】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健保局今天公布的健保就醫統計,有一名老榮民一年竟就醫687次,等於一天看病1.8次。還有1892人,平均一年就醫天數高達244天,幾乎等於天天跑醫院。針對這些高就醫病患,健保局將予輔導,協助正確就醫。

健保局長期監測整年就醫次數超過200次,或是單季就醫超過50次的異常頻繁就醫病患,今天公布93年到94年異常就醫統計。

93年就醫次數最高者一共看了687次門診。這名病患是一位榮民,他患有多發性內分泌腫瘤、胰臟癌,因疼痛不適,需施打止痛針劑,所以經常就醫,而且有跨醫院、跨科別就醫的情況。經輔導後,就醫次數已經下降到429次。

此外,93年共有1892人的就醫次數超過200次,幾乎等於每天到醫療院所報到,平均就醫次數244次。既然就醫,就會領取藥物,健保局統計,這些人領取了高達253萬天份的藥物。中央健保局醫管處專門委員黃肇明指出,輔導後,這1892人的平均就醫次數下降29%。

高診次病患 將限就醫場所

【2006/07/18 聯合晚報】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四處趴趴走的高診次病患,未來將被限制就醫場所!健保局已研擬醫療辦法,對於頻繁、異常就醫,且輔導無效的病患,經過專業判斷,將在健保IC卡上註記,只能在指定的醫療院所就醫。這項辦法已報行政院核定,可望今年底實施。

至於異常就醫定義為何?醫管處經理沈茂庭指出,目前只有擬定限制就醫場所原則,至於就醫多少次才屬於異常,必須等到醫療法通過之後,才會制定施行細則。他估計,一個月就醫超過20次,可能就會被視為異常。

健保局分析,異常、頻繁就醫者,主要是癌症疼痛、慮病症等病患,過去健保局多以輔導、勸說為主,但是對於勸導不聽的病患,依舊莫可奈何。

健保局醫管處專門委員黃肇明說,衛生署已經研擬修訂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未來保險對象有重複就醫或其他浪費醫療資源情況時,健保局將指定該病患,到特定的醫療院所接受治療,否則不予給付。

由於事涉病患的就醫權利,黃肇明說,何者屬於異常、頻繁就醫,要由專業認定。以癌症疼痛病患為例,確實因為疼痛而需要頻繁就醫者,並不會遭到限制就醫場所,但是止痛藥成癮的病患,則可能需要專業介入,管理就醫習慣。

黃肇明說,被認定為重複就醫、浪費醫療資源情況時,病患的健保IC卡將被註記,當就醫使用健保卡,電腦螢幕就會跳出警告,顯示該病患被限制就醫。醫療院所即使提供醫療服務,也無法得到給付。

至於限定的就醫場所,也將參酌病患意見,將以病患居住地附近署立醫院為首選考量。

物理奧林匹亞 花中生奪銅

2006/07/18 - [ 中國時報/基宜花焦點/C1版]
【陳惠芳/花蓮報導】

  花蓮高中數理資優班二年級學生黃柏皓,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2 006第37屆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榮獲銅牌獎殊榮,十七日消息傳回學校,全校師生都同感光榮。

  黃柏皓是今年四月間先參加了在哈薩克舉辦的第7屆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台灣派出8位參賽代表,黃柏皓獲得了銀牌獎。本月八日,黃柏皓再度代表台灣,赴新加坡參加為期十天的第37屆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並奪得銅牌獎。

  黃柏皓的父親是慈濟大學醫師黃顯哲。指導老師莊文治開心地表示,黃柏皓雖然才高二,卻已自修大學的普通物理課程,平時雖然沈默,卻表現沉穩,且勇於發問與答問,對老師的指定書籍除深入探究外,更會自己翻閱及蒐集相關資料,學習自動自發,又熱中與老師、同學討論,在求學問上非常勤奮。而依據教育部相關辦法,他未來將篤定可獲保送國立大學的物理學系。

  黃柏皓預定廿三日載譽返國。而他也是繼去年花中學生徐伯誠、翁宗睿,同時獲國際生物奧林匹亞銀牌獎後,花中學生再度在國際比賽中頭角崢嶸。

瞄準年產值四千八百億人民幣市場 登陸蓋醫院 台商勇往直前

2006/07/18 - [ 中國時報/社會脈動/A8版]
【林上祚/台北報導】

  在看好大陸醫療市場起飛與解決台籍幹部就醫問題雙重考量,不少台商企業進軍大陸醫療市場。除了台塑長庚,明基、福特六和、旺旺、潤泰集團等都已登陸大陸醫療市場。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中國醫療市場年產值高達四千八百億人民幣,每年以十%以上速度增長,外資醫院這幾年競相投入中國大陸市場,除了十三億大陸人口,這幾年大陸台商也高達近百萬人,台商企業照顧台籍幹部責無旁貸。

  台灣的私人醫院以台塑集團長庚醫院登陸最為積極,長庚在大陸的醫療版圖,從最早廈門的海滄工業區,到後來河南鄭州與北京,一直相當積極計畫在大陸複製「長庚經驗」。

  台塑長庚設點聲勢最大,不過被明基鴨子划水趕上了,明基在二○ ○三年十一月,率先從南京市政府取得南京港口醫院經營權,明基醫院董事長駱輝回憶,從前明基有一位同仁,生病進醫院不幸去世,當時明基鑒於台幹在大陸門診費高達二百元人民幣,醫療設備又相對落後,為提升華東地區醫療品質,明基就向南京市政府申請經營。

  港口醫院在二○○三年十月才掛上明基貧民院招牌,有了嶄新的外觀,華東當地人都知道明基在當地蓋醫院,明基企業形象不脛而走。

  明基主管表示,除了港口醫院,還要在南京與蘇州各蓋一個一千床的醫院,希望在蘇南三個小時的高速公路生活圈內,為八千八百萬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台商旺旺食品也為了「回饋湖南」,投資二億美元,與鴻儀集團合資湖南旺旺醫院,旺旺同時在大陸成立中國旺基金會,照顧孤兒、老人。

  此外,福特六和集團有「昆山六和醫院」,潤泰集團尹衍樑與華泰董事長杜俊元曾以慈濟的名義捐贈上海東方肝膽醫院。

大陸開醫院 旺旺低調奪先機

【2006/07/17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中國大陸醫療市場規模高達6400億元,商機無限,大陸當局於2000年開放外資以合資方式開設醫院,包括旺旺、台塑、明基、國泰、遠東等台灣各大財團都有意搶食這塊龐大市場,但大都鎩羽而歸,旺旺集團奪得先機,現已開花結果。

2000年大陸當局開放外資可透過合資方式開設醫院,第一家申請到牌照的便是旺旺,同一批審核過關的台灣財團,還有台塑和明基,但只有旺旺步伐最快、最穩。

旺旺醫院的成功,無異給台灣醫界打了一劑強心針,國內各大醫院及企業相繼投入這塊市場,長庚醫院落地廈門,深耕多年的聯新集團則在上海布局,秀傳醫院體系也看中上海,明基集團則選在南京和蘇州,桃園敏盛體系前進河南,寶成集團在廣州。

外傳,在上海投資健診中心的日月光集團也躍躍欲試,明年準備在浦東建立醫院,內定院長人選是親民黨副主席、前長庚醫院院長的張昭雄。

「守法、夠低調是跨足大陸醫療市場的兩大秘訣!」湖南旺旺醫院執行長鄭文憲表示,金融及醫療兩大市場是大陸仍未開放的領域,尤其醫療市場障礙極多,旺旺集團投入眾多人力及心血來專研法律,進而突破法規的設限。

至於低調方面,鄭文憲指出,相較於前幾年長庚醫療體系計畫進駐大陸時的大鳴大放,旺旺集團低調許多,接受大陸遊戲規則,為了就是不刺激當地政府及醫界。

「開醫院是家族的夢想!」操著一口台灣國語的鄭文憲說,家族可說是醫師世家,外祖父是醫師,父親鄭俊達則是國內知名骨科醫師,開醫院一直是鄭家的最大願望。

以米果休閒食品起家的旺旺集團,早在1993年就西進大陸,從湖南長沙一處偏僻小鎮設廠,商界往往戲稱旺旺是循著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打下江山,作戰經驗豐富,對中南海政策思惟也摸得透徹。

2000年迄今,有多家台灣醫療機構或企業提出在大陸設立醫院的構想,包括東筦台灣協會所主導的台商醫院,寶成工業在東筦投資的醫院,大都胎死腹中。

當台塑長庚集團幾年前堅持獨資設立醫院,與大陸當局有所衝突時,一向遵守遊戲規則的旺旺,還是決定依循外資、中資七三開的法令,埋著頭默默地展開建院。

如今看來,旺旺確實眼光獨到,因為台塑吵了五、六年,最後仍被迫回歸合資,終於在今年5月獲得中國衛生部通過,在廈門興建2000床醫院,預計2007年開幕,但已比旺旺湖南醫院落後了至少三年。

台灣名醫 轉檯湖南旺旺醫院

【2006/07/17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國內不少知名教授被大陸名校挖角,現在這股跨海跳槽風氣也吹向醫藥界,由前台大校長陳維昭、前台大醫院長李源德、小兒心臟科權威呂鴻基等多名重量級醫學教授所組成的黃金陣容,即將進駐湖南旺旺醫院。

由台灣旺旺集團所籌設的湖南旺旺醫院,是國中國第一家綜合型外資醫院,打敗了原本信心滿滿的長庚集團,於去年年底正式營業,搶得第一家台資醫院牌照,令國內醫界大感意外。

台灣敏盛醫院今天與大陸旺旺醫院簽署醫療合作備忘錄,令人矚目的是,目前擔任敏盛醫院總裁的前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也即將成為湖南旺旺醫院的名譽院長以及執行顧問。

李源德在記者會上表示,這次是台灣醫療專家正式登陸彼岸,將有八名各科國際級教授所組成的醫療團隊進駐湖南旺旺醫院,協助該院發展醫療技術,以及人才整合。桃園敏盛將提供旺旺醫院心臟血管疾病治療專長。

這支黃金醫療隊伍網羅了八位退休名醫,包括曾任台大校長,也是國內小兒科權威教授陳維昭、呂鴻基是台大退休教授,醫界喻為台灣小兒心臟外科之父。而李源德自己更是心臟內科及心導管治療的權威醫師。還有張揚全是國內神經內科專家,前台大主任級教授。

另外,旺旺醫院也將提供大陸醫療的經驗及硬體平台等資訊,敏盛醫院透過策略結盟的方式,將經營觸角能夠深入對岸,從湖南扎根,擴展至中國大陸的市場。

李源德指出,未來這八名國內傑出且重量級的醫學教授,將以輪調方式方式進駐湖南旺旺醫院,支援各大科室,帶動當地醫師的行醫態度及服務熱忱。

除了這八名教授級醫師之外,未來敏盛也希望有更多國內醫師前往大陸行醫,在薪水不如台灣的情況,「練刀」便成為吸引台灣醫師最大的誘因。

湖南旺旺醫院執行長鄭文憲不諱言地表示,大陸主任級醫師的薪水,與台灣住院醫師差不多,一般大陸醫師月薪只有三千元人民幣,就算加上私底下的紅包,還是比台灣少許多。

但是大陸人口眾多,台灣年輕醫師到當地就診,可以經常幫病人開刀,以心導管手術為例,台灣很多35歲以下的心臟科醫師可能沒有這方面手術經驗,一旦到了大陸,練刀機會大大增加,手術經驗當然就會越來越豐富。

每天喝咖啡 降低喝酒肝硬化

2006/06/15
【編譯夏嘉玲/綜合外電報導】

十二日公布的一項長期研究結果顯示,喝咖啡可降低喝酒導致肝硬化的風險,只要每天喝一杯咖啡,上述風險就可減少百分之廿二。


美國加州奧克蘭凱瑟醫院分析十二萬五千五百八十人的資料發現,每天喝兩三杯咖啡者,喝酒得肝硬化的風險平均可減少四成,每天至少喝四杯者,風險更大減達八成。上述結果已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醫學誌」。


這些人在一九七八到一九八五年間的基礎健康檢查顯示肝臟沒問題,到了二○○一年年底,有三百卅人肝硬化,包括一百九十九名喝酒導致肝硬化者。研究人員以問卷訪查這些人過去這十幾廿年間每天喝多少酒與咖啡,部分受訪者還抽血檢查肝功能。


這篇論文的主要執筆者克拉特斯基博士說,喝咖啡似乎有某些預防肝硬化的保健效果,喝愈多咖啡,喝酒得肝硬化以致住院或垂危的風險似乎就愈低。研究人員無法斷定咖啡中保肝的成分為何,指咖啡是含有多種具活化作用成分的複雜物質,「咖啡加的奶油、牛奶、糖或其他東西愈多,影響健康的變數就愈多。」


克拉特斯基博士強調,上述發現的重點在於進一步了解肝細胞內部的生化反應,以利發現避免肝臟受損的新方法,「可不是要建議大家多喝咖啡,或是黃湯下肚後再喝咖啡以亡羊補牢。」


【2006/06/14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