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08, 2006

座談會》最適規模 照表操課

【2006/08/04 民生報】

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 楊弘仁
【楊弘仁】

敏盛醫院經國院區去年九月參加台灣新制醫院評鑑,得到不錯分數,才敢參加JCI評鑑。

我在哈佛的老師談到品質,舉個有趣的分類:第一種是一看就知道品質好不好,第二類是用了才知道,第三種是用了也不知道。以前醫療資源缺乏,有醫療就是有品質;當醫療資源慢慢充足,民眾開始有選擇,醫療品質就被講究了。不過,醫療品質是屬前述的第三類,就是用了還不知道它好不好;因此要運用評鑑的方式,維護群眾最低標準。當醫療資源愈來愈充足,要朝向團隊合作治療病人時,醫院很難做到完美無縫,於是像JCI的評鑑模式就利用評鑑流程,以病人為中心,針對一個病人從住院到出院的過程,看看有無做到專業盡責、團隊合作。

其實醫院規模與醫療品質,沒有一定正相關或負相關,但現在收治關係一定是多專業人員合作的結果;例如有糖尿病專業診所,但遇到有糖尿病又有心臟病就沒辦法治,相對地,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品質會開始下降。我舉新加坡中央醫院為例,本來是3000床的醫院,後來切成三個醫院,因為所有醫院經營者都在追求最適規模和最佳品質。

當規模增加,管理成本也增加,以敏盛大園分院為例,我們將急診關掉,是因為我們力有未逮,與其撐在那裡讓民眾抱怨,不如集中資源改善醫療品質,結果證明,我們是對的,也提供更好的醫療品質的服務。

從參加國內新制評鑑到JCI,敏盛都覺得驕傲自豪,用這樣的標準和美國比較,我們沒有比較差。參加醫院評鑑的經驗,讓我有很深的感觸,不論是JCI或新制評鑑,都不僅是一套標準而已,也是協助醫院管理很好的工具,您只要照著標準操作,只要醫院能正面面對,不只回饋給病人,也回饋給醫院工作人員,就是一項正面的提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