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31, 2006

膽道閉鎖 便便顏色提供線索

【2006/08/28 民生報】

【記者沈尚良/報導】

李青松醫師:嬰兒盡可能在出生30天內就醫,45天內完成診斷,60天內手術,這是治療黃金期。

最近台中縣的托兒所拒絕罹患膽道閉鎖的病童入學。究竟「膽道閉鎖」是什麼樣的疾病?

郭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李青松表示,膽道閉鎖指的是因肝外及肝內膽道系統的漸進性發炎,造成膽管的纖維化進而閉鎖。國外統計約15000至25000個活產嬰兒中會出現一個,但台灣的發生率似乎稍高,新生兒發生膽道閉鎖的機率約為萬分之三。

李青松指出,一旦出現膽道閉鎖,會導致膽汁無法從肝臟流出到十二指腸來幫助消化,且膽汁滯留肝臟,也會造成肝臟快速硬化,嬰兒在兩個月大時可能就會出現肝硬化現象,若未能及時接受手術,多會在兩歲前死亡。不幸的是,診斷並不容易。而當患童有肝硬化的問題,凝血因子會受到影響,就怕碰撞造成血流不止。這是照顧上比較令人擔心的事。

膽道閉鎖發生的確切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是自體免疫、懷孕後期的感染或環境因素,造成膽道上皮細胞損傷,也有認為可能和遺傳基因有關係。

李青松指出,嬰兒在出生兩周後持續有黃疸現象,便應考慮膽道閉鎖的可能性;配合嬰兒大便的顏色判斷,當逐漸變為淡黃色、甚至是灰白色時,應高度懷疑就是膽道閉鎖。

大便顏色既是早期診斷膽道閉鎖的重要線索,國民健康局從93年起就把「嬰兒大便卡」放入兒童健康手冊,以圖片區分嬰兒大便為1、2、3、4、5、6號等六種顏色。嬰兒大便屬於1、2、3號顏色,且有持續性黃疸,便應及早就醫尋求進一步診斷。

李青松表示,膽道閉鎖患嬰應該盡可能在出生30天內就醫,45天內完成所有診斷,並在60天內手術,這是治療黃金期。「葛西氏」是目前最成功的手術方法,把閉鎖膽道切除,將小腸連接至肝門,使膽汁能自肝臟重新流通至腸道內。

李青松指出,手術時機是決定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在60天內施行手術者成功率可達90%;90天以後才接受手術治療的,成功率降至10%~20%。也有一些病例接受葛西式手術後療效不佳,仍然出現肝硬化,或因延遲診斷而病童肝臟已嚴重纖維化,就必須接受肝臟移植手術。

他說,雖然葛西式手術能使膽汁重新流通,但大多數病人仍會有持續的肝臟受損,且最終會出現肝硬化及其他合併症,術後完全痊癒且無合併症發生的患者約只占16%。術後常會出現的併發症是膽管炎,若開刀後兩年內完全沒有出現併發症,則痊癒的機率較高;如術後一再發生膽管炎,則病人的預後不佳,有近半數病人無法存活超過五年。也因此,肝臟移植才是治療膽道閉鎖的根本解決之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