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22, 2006

腸激躁症候群 中藥、針灸可緩解

【2006/08/22 民生報】

【記者林進修/報導】

「醫師,我最近總是整天在拉肚子,不曉得出了什麼問題……」,「我的肚子三天兩頭就悶悶脹脹的,有時候則是連著幾天便秘,不管吃什麼藥都沒效。」

拉肚子及便秘,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毛病,但其病因卻有可能直指一個,那就是「腸激躁症候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黃裕昌表示,這是一種和情緒變化有關的疾病,愈是充滿壓力及緊張的社會,病患愈多。

黃裕昌說,腸激躁症候群的患者經常抱怨,他們長久以來常飽受水樣腹瀉之苦,且清晨醒來或吃完早餐後症狀加重,動不動就得跑洗手間,唏哩嘩啦地拉個不停,造成生活及工作上的困擾。

有人肚子拉不停,卻也有腸激躁症候群患者是以慢性腹痛及便秘來表現,排便後下腹部的疼痛才獲得緩解。另有些人則出現腹脹、背痛、胃灼熱感、疲倦及心跳加速等症狀,不一而足。

黃裕昌表示,就中醫來說,腸激躁症候群屬於「腹痛」、「便秘」及「泄瀉」等範疇,主要是情緒失調,導致肝脾不和,進而影響腸胃機能。治本之道在於調整情緒,再依肝、脾、腎、腸等症型來治療。

若屬「肝鬱脾虛型」患者,常有心情不佳就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可以痛瀉要方合四逆散治療。若屬「脾虛不運型」患者,常有食慾不振、容易疲勞等症狀,可以參苓白朮散治療。若為「脾腎陽虛型」患者,腹瀉常在清晨前出現,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是「腸道津虧型」患者,三、四天才排便一次,可選增液湯或一貫煎治療。

除了中藥方劑,該院中醫師顏志誠認為可加選針灸治療一項,用針則以體針及耳針為主。體針穴位有脾俞、大腸俞、天樞、足三里及三陰交等;耳針穴位則有大腸、小腸、交感、神門、皮質下等。不管怎麼治療,顏志誠建議有此毛病的人,不妨敞開心胸,放開壓力,如此才能把症狀減至最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