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7/經濟日報/A14版/企管副刊】
林富元
創投家有很多種,特別值得探討的是晚近崛起的「社會創投」(Social Venture)以及「志工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
「志工企業家」並非新詞,其實是老掉牙的題材。自古以來,就有熱心公益者無怨無悔的奉獻,他們就是所謂的志工企業家。慈濟就是最典型,也特別成功的一種社會創投大業。努力耕耘人文、救濟、醫療、教育等板塊,40年如一日紮實為社會謀福利。其他各種形式的基金會、教育工程、慈善活動,也都是向下紮根,惠及大眾的恩典。
社會創投 無私奉獻
現代創投家將「社會創投」視為可以耕耘的新方向,其實也反映很多早期的創投家與企業家,現在已經功成名就,上了年紀後開始考慮如何具體回饋社會。事實上,現代社會問題繁多,也亟需更多資源投入問題的解決。
微軟董事長蓋茲與投資之神巴菲特,可說是當前的「志工企業家」 典範。巴菲特日前將個人資產的85%(約370億美元)捐給蓋茲夫妻基金會,從事教育、醫療、貧困救助等公益事項。
慈善行動新趨勢
從企業家過去的慈善行動,以及未來的計畫與理想,可以意識到兩個好的趨勢:
1. 現代的慈善家不再插手自己的慈善義舉,或自己享受義舉得來的社會美名。巴菲特捐出370億美元給蓋茲夫妻基金會,不要求參與基金會的管理和決策。他捐出鉅額捐款,只是拿錢出來,並不是為了沽名釣譽。
2. 現代的慈善家體認到,攜手合作的必要性。21世紀的問題,都是跨越國界或區域的問題,從環境汙染、氣候變化、能源危機、恐怖主義到無法預防的流行病等問題。
每一個問題都是巨大無比,無法由某一個機構獨立克服。其實不只是志工企業家要攜手合作,城市、國家、區域之間,也都需要共同合作,對抗這些屬於全人類的問題。
相對之下,我們的大財團、大企業家,雖然有些人已經在慈善與公益事業上耕耘許久,但還有許多企業主仍在搜刮掠奪的老故事中打轉。而且大部分公益活動,不是圖個人名望的延伸,就是作為公司節稅或公關的手段。當然,這樣做沒什麼不好,只是將自己的格局弄小了。
公益事業 須講求效率與效應
其實現代社會的公益事業、社會創投,早已發展成非常專業的獨立事業,有它的食物鍵、價值鍵,而且非常講求效率與效應。
為什麼社會大眾願意將所得捐給慈濟?而不願意捐給其他機構?尤其不願意讓政府出面搞砸自己的善心?因為慈濟多年的成果,證明它能夠將每一分錢,有效率地送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上。
相對的,921賑災捐款,讓人搞不清楚捐款最後流向何處、救災資金是否真正發揮效用?美國紐奧良大水災後的金援, 也傳出有人挪用去賭博、度假或買帆船的醜聞。
社會創投、公益事業將日趨複雜、專業,更有賴各界攜手合作。
(Blog 網站: www.happyboblin.com; 作者是矽谷橡子園創投共同創辦人、多元投顧、矽谷玉山科技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