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7/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吳車/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台中市)
趙建銘涉嫌貪瀆案,有意以「義診贖罪」的方式,為自己的罪愆尋求彌補,不意引發許多批評。不僅趙建銘的業師韓毅雄反對,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指責,甚至昨天民意論壇上,也出現台北慈濟醫院蔡勝國院長撰文,公開批評趙建銘:「別拿『義診』沽名釣譽」。
看到三位醫界高層人士如此「嚴厲」看待趙建銘的「義診」,筆者的直接感覺,就是:平常心看待,義診只是義診,真的會有這麼嚴重嗎?
回顧個人在靜宜大學任職,曾經負責主辦過多年的「針灸義診」,廣邀十餘位中醫師來校義診。他們的熱誠參與,義行感人,成效顯著,也正符合靜宜是天主教大學的「愛德」創校理念。筆者也曾協助過中興、東海、弘光等大學的中醫社團,以及參與一些地方老人會、扶輪社、獅子會、世界展望會等社團及宗教寺廟,舉辦過多次類似的活動。
以個人主辦、協辦義診的觀察,在當前社會常態醫療體系結構之下,類似的義診活動,尤其是在偏遠的山區、海隅,對於一些老弱貧病、行動不便的傷患,熱心醫者的主動出擊、投身義診,仍然是有其必要的。
趙建銘畢竟是一位合格的專業醫師,容或他的醫德、私德曾經出現嚴重瑕疵,甚至國法不容,法律上自有他應得的懲罰與制裁。但他畢竟也還年輕,一位合格醫師,是社會一項寶貴的公共資產。他曾經在都市叢林中迷失自我,當他去到偏遠地區、見到更多貧病的弱勢民眾,藉著償還他這些年來的無知與負債,社會大眾懷抱「與人為善」的心腸,歡迎他的贖罪、歡迎他的「義診」,當他可以幫助更多病患的時候,何嘗不是他重新「學習」行醫的起步。
趙建銘想要義診的腳步都還沒開始,就被先K一頓,澆了一大盆冷水。其實客觀而論,說趙建銘假惺惺也好、說他是「苦肉計」也好、諷刺他是「沽名釣譽」也好…,其實都無損、也無傷於醫者「義診」付出的核心意義與價值。
宅心仁厚一些看待希望藉著「義診」贖罪、重新做人的趙建銘,罵他的人,筆者的感覺,忍不住也有話要說酖酖是不是少了一分厚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