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21, 2006

ICD譯碼 全球通用

【2006/09/20 民生報】

【台北訊】

「芳香族L-胺基酸類脫羧基?缺乏症」是什麼病?醫師解釋,是一種出生時所產生的代謝異常疾病,缺乏這種酵素,會產生諸如體溫不穩、吞嚥困難、嗜睡、易怒等問題。但是,這麼複雜的病名有沒有其他可以讓各國溝通的方式,以免雞同鴨講?

事實上,就像每人都有一組身分證字號一樣,每種疾病也有自己的身分證字號,長庚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副教授黃錦章表示,目前全球醫界都以「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也就是「國際疾病分類」的譯碼來溝通。

這ICD就是用英文字母搭配數字組合而成,便於國際通用,及疫情通報或健康統計、分析。至於其分類,可溯於1893年國際統計學院於美國芝加哥開會決議,採納法國巴黎統計局長傑克斯.柏特隆 (Jacques Bertillon)所主編的國際死因分類彙編或柏特隆分類表,這也是第一版「ICD」的起源。

隨著醫學知識的進步、累積,ICD的內容也越來越廣。1948年,第六次ICD的修訂,則由世界衛生組織 (WHO)接手,新版的ICD-10,則在1983年9月完成。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醫師胡務亮指出,國內依舊使用第九版的ICD,這對罕見疾病來說,其實並不妥當,因為,有很多罕見疾病被歸類在「其他」,無法從中窺探出其差異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