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26, 2006

開放空間》藍海策略還是死海策略?

【2006/09/25 民生報】

【謝武吉】

在健保體制下,地區醫院該何去何從?衛生主管機關制式的答案通常只有一個:「轉型」。但即便是要轉型,我們的選擇是什麼?難道只有長期照護、慢性照護嗎?原有急性及亞急性照護的功能就不需要了嗎?這與衛生署長所主張的「厝邊好醫生,社區好醫院」理念是否違背?這麼多的問號,實在不能以一個「藍海策略」精神概括之。

雖然大家口口聲聲強調社區基層醫療的重要性,它更是整個醫療照護體系的基石,為什麼眼睜睜看著社區醫院逐漸萎縮,卻仍袖手旁觀!

回顧過去諸多地區醫院的轉型計畫,如:門診型醫院轉型為診所、呼吸照護(RCW)中心、護理之家、養護機構等,使地區醫院由726家急速縮減到400家以下,但配合轉型的醫院是否如預期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或者反而衍生更多問題,頗令人存疑。

尤其許多政策制定、計畫推動,都是少部分學者閉門造車決策而成,不禁讓人憂心,這些不懂醫療實務、不懂醫院經營的學者們,真能為地區醫院找出生存空間?許多政策難道必須地區醫院被逼上斷頭台、祭出鮮血,才能證明其不切實際?

例如,轉診制度的施行,單向轉出到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很成功,但病人一轉出後就很難回到基層或地區醫院,所以雙向轉診成為一個美麗的目標,只造福了接受轉診的醫院;目前又鼓勵地區醫院轉型為老人照護機構,且由醫療發展基金鼓勵小型醫院提供老人整合性照護服務,可以預見的將讓單一專科別(老人醫學)獨大,而地區醫院則失去特有的專科性、社區型發展。

種種試驗方案把地區醫院當成白老鼠,醫院評鑑時也常聽到評鑑委員建議地區醫院轉型;但現行醫院評鑑制度本身就已缺乏公正性,絕大多數委員來自醫院中心與區域醫院,對地區醫院根本一知半解,而占全體醫院比率最多的地區醫院,評鑑委員代表少得可憐,這種結構性的缺乏與不公平對待,地區醫院如何接受?

看看過去配合政策轉型為護理之家、安養中心以及RCW的地區醫院,目前處境為何?多半是受到政策回過頭來打壓,一下說費用成長太高,一下說照護缺乏品質,當初那些建議地區醫院轉型的英明評鑑委員們,你們是不是該出來負責?

在專家眼中是藍海策略,卻恐成為地區醫院的死海策略。雖然我們是最弱勢的一群,卻也最堅毅不拔,地區醫院的未來何去何從?整體計畫須有具地區醫院經營實務者參與,不要再以附和潮流名詞的計畫及過度包裝的華麗政策宣言,將地區醫院導向毀滅一途。

(作者為台灣地區醫院協會秘書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