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04, 2006

6歲以下幼兒 1成疑有發展遲緩

【2006-09-01/民生報/A11版/醫藥最前線】

教養不當或過度保護 語言、認知易落後 把握3歲前矯治黃金期 最晚不宜超過6歲
記者薛桂文/報導


桃園一名單親爸爸無暇照顧兩歲女兒,只好設計繩索吊籃來餵食,小女孩因少與父母互動,疑似語言發展遲緩;其實,現代家庭因教養不當,致發展遲緩者相當普遍,一項篩檢便發現,一成的六歲以下幼兒都有此傾向。
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接受台北縣政府委託,進行一項幼兒篩檢活動,在捷運站由家長自由參加,結果430名小朋友受檢,其中46人疑似發展遲緩,比率逾10%;且四到六歲疑似遲緩率更高,許多幼兒在動作、語言、及認知語言等項目的發展都落後。

基金會主任李麗華表示,不同年齡的兒童,語言、動作、認知都有一定的發展程度,若其表現落後同齡水準,就可能是發展遲緩;以四歲幼兒為例,語言至少發音要準確、可以清楚敘述,動作上,走平衡木、上下階梯、跳躍都沒問題,而認知方面應能理解命令、模仿較精細的動作。

不過,李麗華也強調,雖然篩檢出的異常比率偏高,但這可能因小朋友對篩檢的環境較陌生,有些能力因怯場未完全表現所致,在轉介到醫療院所進一步評估後,異常率應會降低;只是,這仍提供警訊,值得家長注意。

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理事長、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梁忠詔指出,若父母並無智能障礙的遺傳因子,兒童發展遲緩多是環境造成,像很多家長忙工作,小孩成天看電視,缺乏與人互動,語言、認知、動作、生活自理等能力發展就會變慢。

尤其,國內家庭型態改變,外籍配偶、隔代教養(即小孩完全交給阿公阿媽帶)家庭愈來愈多,照顧者或因語言能力本就不好,或因年邁體力不堪負荷,都可能難與小孩正常互動,孩子缺乏刺激,發展自然比別人慢上一截。

值得注意的是,專家發現,現代兒童發展遲緩另一重要成因,並非家長疏忽,反而是父母過度保護,有些媽媽怕寶寶生病,禁止亂抓、亂爬,或事事準備周全,小孩根本不須花腦筋,很容易使動作發展遲緩,甚至人際關係產生問題。

李麗華說,其實,兒童智力若正常,輕微的發展遲緩,多半在上學後、接受刺激增多,便可逐漸趕上同儕;但若有智能問題,又未及早發現發展遲緩,恐錯失黃金矯治時機,遺憾終生。

梁忠詔表示,發展遲緩在三歲以前矯治最好,最慢不應超過六歲,否則基礎沒打好,日後恐造成學習障礙。由於目前兒童健康手冊中已增加發展量表,家長除了注意小孩的身高、體重等外觀,也應注意各項發展指標是否正常,請醫師定期評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