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18, 2006

覺悟無常 吳坤佶 回歸行醫單純心

2006/10/17 - [ 中國時報/元氣周報/E1版]
【梁妙寬/】

  白色巨塔刻劃出醫界的權力鬥爭,醫病之間似乎也像一場諜對諜的遊戲,當然,在醫界還是有許多視病猶親的醫護人員,

  吳坤佶醫師正是這樣一位關心病患,

  又主動參與國際公益義診的典型。

  服務於花蓮慈濟醫院十年的骨科總住院醫師吳坤佶,去年主動報名 慈濟海外國際義診,實地參與印尼紅溪河義診,看到當地的貧窮、髒亂及貧富懸殊的無奈,從義診的經驗,他體認到新的醫病關係,學習如何更貼切的瞭解病患,用一顆慈悲心撫慰他們身體及心靈的傷口。

  吳坤佶五歲前住在外公、外婆家,有一段美好的記憶,但外公在一次不舒服時,因醫生打錯針而往生(聽長輩說的)。小小年紀的他,突然失去外公,當時對吳坤佶衝擊很大,而有了個稚氣的想法:「我要當醫生,我要救外公。」而這個深切、強烈的意念持續到他考大學時,絲毫未改變。

  身世坎坷 將困境化為努力動力

  不過,幼時的他經常遭到叔叔們冷言、冷語及白眼對待,甚至說他是「拖油瓶!」當時他並不了解是什麼意思,但身為長子的吳坤佶,直覺無法融入大家庭,又不明白自己為何被排斥,常想離開,卻因為媽媽對他的愛,生活在矛盾中難以割捨。

  直到國中時,他才發現自己還有另一位親生父親,原來媽媽是帶著他再嫁到這個家庭,所以這家人才對他如此的排擠……。

  知道自己身世後,他下定決心要為媽媽爭口氣,將困境轉化為他努力向上的原動力。從此,每件事他都使勁地拼,積極地參加各項可以爭取好成績的機會,並用功讀書成為文武全才的優等生,令家人對他刮目相看,讓媽媽以他為榮。

  大學聯考後,他順利地考上台北醫學院醫技系。他在學校創設了「杏青」康輔社會服務團,到偏遠的山上陪伴山地小孩,並做義診。他的優秀受到教授們的肯定,並鼓勵他再出國深造。

  出國深造 從研究轉入臨床

  吳坤佶不負眾望的考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醫學胚胎解剖學研究所,留學奧地利13年間,與妻子一起胼手胝足,也盡情倘佯在維也納人文氣息中。

  曾在奧地利大使館看到一本慈濟基金會出版的「慈濟道侶」刊物,他重複看了三遍,深受感動,於是他選擇回花蓮慈濟大學醫學系擔任解剖學科及胚胎學科兼任副教授。

  兩年後,慈濟總院陳英和院長鼓勵他重返臨床醫學,邀請他加入骨科行列,他勇敢的接受了陳院長的建議,在骨科方面下功夫,花了七年的時間成為骨科總住院醫師。

  自願前往斯里蘭卡義診

  2005年元月初,醫院招募醫師前往斯里蘭卡義診,吳坤佶自願加入前往,一到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空氣中瀰漫著屍臭味,到處是斷垣殘壁,車子、房子、家具一切都變為殘骸廢墟,僅能以慘不忍睹來形容,他沒有悲痛的時間,因為一波波前來看診的病患正等待著他。

  一位小女孩一知道要打針,哭喪著臉、緊抓住媽媽不放。這時,吳坤佶慈愛地將她摟過來放在膝頭,像平時任由女兒在身上撒嬌一樣。

  他學著小女孩溫柔抗議的聲音逗她開心,並從提包拿出小玩偶任女孩挑選──比起糖果、餅乾,這可說是個珍貴的禮物。

  此行到斯里蘭卡義診,吳坤佶的行李箱只有兩套衣服和六件小玩偶。出門前,他和女兒一起觀看大愛新聞──一個沒有穿衣服的洋娃娃躺在爛泥巴中的畫面,令他印象深刻。「我藉機告訴女兒什麼是『海嘯』、什麼是『災難』?後來女兒主動挑了六個心愛的玩偶,讓我帶來送給災區小朋友。」

  事實上,吳坤佶代替女兒送出的第一個玩偶,對象不是小朋友,而是一位27歲的大男生。他的家人全在海嘯中罹難,留下他孤伶伶一人且受著傷。送他玩偶時,吳坤佶安慰著:「它是你的朋友、跟你作伴,有什麼事可以跟它說。現在開始,你不是一個人喔!」頓時,躺在診療台上的年輕人笑了!

  放開心胸看待「無常」

  攝氏30幾度高溫下,吳坤佶領受到志工在此地的珍貴友誼。「來到這裡,要我掃地、煮飯,或外科醫師足夠時要我改看內科、皮膚科,我都很樂意!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刻,我珍惜付出的機會,不會帶著醫師的驕傲。」

  吳坤佶在斯里蘭卡看到佛教常講的「無常、苦、空」,人間「苦」的本質鋪展在眼前。「我應該接受『無常』是正常現象,把對往生者的感情或悲情昇華,寄予祝福。無常,不是在打擊人,而是讓我們得到智慧!」吳坤佶覺悟了這道理。

  這次義診令他放開心胸看待「無常」。從斯里蘭卡義診返台,吳坤佶一有機會就向人分享見聞,希望能引發大家多做好事,讓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心地更柔軟,自己的心也更柔軟。

  只想替病患多做一點

  過去當醫師所考慮的都是有形的物質與福利,想到的是薪水、放假、度假、車子、房子。國際賑災後,經歷體悟過苦難,更能體會病患的苦,「我變的很單純,覺悟生命、親情最可貴,所想到的都是我有沒有盡到醫師的本位、以病人為主的天職以及讓他們擁有更高的醫療品質。」

  在醫病關係中,他常問自己夠不夠慈悲,已經不在意是否疲累或辛苦,或是不是被病人兇或罵。他會更體貼地去瞭解病患的家庭背景,為何要喝酒?為何會痛風?他只想替病患解決困難,只有一顆想替病患多做一點的單純心。

沒有留言: